在乡村孤独留守
河北省巨鹿县的张来富(化名)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背井离乡并没有换来家庭的富裕,相反因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已不能担当起教育孙子的责任。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另据教育部2012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有22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面临成长中的失管、失教和失衡。
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农村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科目教师充足的学校分别只占24.1%、16.6%、14.7%、28.1%,绝大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建议国家在教育投入方面应按照相同标准在西部地区和边远农村配置学校所需的师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等。”朱永新说。
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代表建议,希望能够通过立法的方式确保政府能够拿出专门资金支持农村教育,同时用一部分资金用于师资培训。
著名歌唱家关牧村代表建议在农村建立寄宿学校,由学校来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避免一些意外的伤害或侵害。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委员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建议加大地方基建单位、教育部门、法律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参与力度,提升农村寄宿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
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之一,缺少父母的关爱也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一大困境。中科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委员说:“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环境下长大,将影响他们的将来。”
全国政协曾联合民政部、妇联、教育部、共青团等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过协商,由民政部牵头动员进城务工农民每半个月给留守的孩子打电话,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下。
在城市边缘流动
在北京摆了3年早点摊的阎姐,每年中秋节都不得不和孩子分离两地。女儿在老家上学,只有暑假才能陪着她一起在城里做生意。“在这儿上学手续麻烦学费高,我们没能力。”
民进湖北省委副主委唐瑾委员说:“应该鼓励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照看,目前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与户籍挂钩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让进城务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待遇。”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民盟重庆市主委、重庆市副市长吴刚委员说,虽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给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还是没有突破以户籍为主的入学原则。面对全国流动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仍然未从法规上根本解决流动儿童入学的制度壁垒。
“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政府的财政投入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具体为城市由区级财政承担,农村由县财政负责。在这种投入机制下,流动儿童离开户籍地求学,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压力,势必加重地方财政的投入。于是各级地方政府为维护地方利益减少财政压力,一定会想方设法回避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吴刚解释道。
关爱不分进城或返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委员说:“我们整个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约有1.5亿,其中农村的有1.25亿,意味着农村的孩子出来十分之一,就相当于城里孩子的一半。随着城镇化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到城里来,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该如何配置?”接纳政策好的地方,流动儿童就源源不断,财政力度不够,又不敢继续接纳了,形成恶性循环。“在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的时候,就要放缓城镇化的脚步,否则问题只会像滚雪球,越来越大。”陈锡文说。
吴刚强调,要破除以户籍所在地为依据的入学原则,建立以常住人口实际居住地为依据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打破各级政府的地方主义。
农民工子女无论是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还是生活条件、学习环境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全方位的,所以需要社会给予的关爱也应是全方位的。但归根结底社会提供的政策关怀只是基础,父母的关爱对儿童来说无可替代。无论是进城还是返乡,社会都要为这些生长在城镇化大背景中的儿童,创造生活在父母身边的条件。河北省妇联主席王淑玲委员说:“温家宝总理政府报告中关于自由迁徙的阐释,让我看到了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希望。”
转自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303/t20130312_3269931.htm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岚海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