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帽子  祝永亮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风采 » 正文

被维吾尔族邻居亲切的称做“阿同汗”呼图壁镇王桂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22  来源:网络采集  浏览次数:236
核心提示: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王桂珍就是后者。也许他做这些事没有想要得到什么荣誉,什么光环,就像她说的,她只是做了觉得自己应该做的事。但正是她这种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想法和行动,让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阳光。这个最朴素的想法和最感人的行动也是最值得我们去继承的。
        今年71岁的王桂珍,是呼图壁镇双桥社区一位老党员,她凭着自己的勤劳善良,数年如一日无偿照顾年老体弱的各族邻居,用自己的真情和实际行动,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做着她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了一个最普通的呼图壁人身上所固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起王桂珍,居住在呼图壁镇双桥社区团结巷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把诚心和爱心奉献给了各族邻居和她所知道的一切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互助、团结友爱成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议论的美谈,因此,她被维吾尔族邻居亲切的称做“阿同汗”(金子般的心)。
  她的家庭很普通,和丈夫陈好德婚后共生育了5男2女。在改革的大潮中,她们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下岗失业,生活过的都很紧张。老俩口省吃俭用,给予儿女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他们自谋职业。大儿子陈宏亮感慨地说“虽然我的父母并不富裕,但他们乐以助人的高尚情操确实令我感动和骄傲”。在双桥社区提起王桂珍老人,男女老幼无人不交口称赞,都会不约而同的说:“王桂珍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人们常说: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不好处,就像锅和勺,没有不叮叮当当响的,但她觉得,这个事是两好才能搁一好,只要真心实意待儿媳,像亲闺女一样,就没有处不好,娶来4个儿媳,就是自己多了4个闺女。多年来,她通情达理、持家有道、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广为邻里所称道,她用家庭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纯朴,用她全身心地爱让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儿女们通过她的言传身教都学会了她那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优良作风,一个比一个能干,在致富的路上你争我赶,她全力帮助她们,做好儿女们的坚强后盾,帮助出谋划策,照顾孩子,一刻也不得闲。
  团结巷里居住的人家有一半都是少数民族,她们家成了巷子里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与她家相邻的尼牙孜汗丈夫早年病故,她只身一人带着7个孩子生活,多年一直没有改嫁,如今孩子也都不在身边,当她因突发急病瘫痪后,日子过的非常艰辛。王桂珍看到尼牙孜汗家的情况后,就向她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几乎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照顾尼牙子汗家的生活,帮助她收拾房间、洗晒被褥、打粮买油、洗衣服。到了夏天,王桂珍和丈夫除了给自己的小院里种上蔬菜,还帮尼牙子汗把院子的地也翻了,撒上菜籽。每逢他们自己家浇菜地时,也帮尼牙子汗家把菜地浇了。她们的辛勤劳做,不仅使尼牙子汗家随时能吃上新鲜蔬菜,也为小院增添了生机和绿色。时间长了,他们两家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尼牙孜汗经常被王桂珍的热心帮助感动的热泪盈眶。她经常对王桂珍说:多亏了你照顾我,我病了这么多年,就是我家的亲戚也没像你一样对我这麽好,你是汉人中的“阿同汗”。就这样,王桂珍和丈夫一起,用真情帮助维吾尔族邻居尼牙子汗家度过了8个艰难的春秋。
  2004年因为三工渠绿化改造工程建设需要,她家的房屋被拆迁,她家搬到了双桥西区的团结巷。在她家附近住了一户维族老人,名叫黑丽其汗, 今年79岁,因年龄大,又加上摔伤了右腿,走起路来极不方便。女儿阿衣古丽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全身水肿,连一棵白菜也抱不动。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母女俩就这样相依为命,过着没人照顾的艰难日子。见此情景王桂珍又向她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她每天都到家里看望她们,为她们打扫巷道和院子,还坚持每月帮助她们母女把粮油买回家。去年夏天,王桂珍发现她家的柴火不多了,她就到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捡柴火,一捆又一捆的背到黑丽其汗家,并为母女俩剁碎码好,柴火堆得象小山一样。遇到居民区停水,王桂珍就从远处提来水帮她们把水缸灌满。常年累月母女俩的水电费都由她代缴,为她家省了不少的交通费。为了给黑丽其汗家的小院增添一点生机和绿色,春天,王桂珍将她家的小院中间种上花草和丝瓜,夏天整个院子都有绿荫,到了冬季,她家院内和巷道的雪也都由王桂珍两口子帮她们打扫的干干净净,以避免母女俩外出时滑倒。她们两家虽然民族不同,但王桂珍两口子同样能把她们母女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关心照顾。使母女俩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2006年的9月份至11月,住在镇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王庭才因为患病自己不能做饭,与之相邻的王桂珍看着他可怜无助,就和老伴轮流给他端茶送饭,王庭才感动的把王桂珍叫了个“一百岁”。在他住院期间,她们又买上鲜奶、蛋糕等营养品去看望照顾他,直到这位老人去世。
  她们不仅关心现在的邻居,还一直不忘需要帮助的老邻居。现住熙景社区的82岁的患癌症的老人张素清,生活不能自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人就打电话给她家请求帮助,她们两口子也总是有求必应。2005年的12月,老人的水管冻住了,王桂珍和丈夫赶紧就带上柴火和煤坐上环城车赶到了两公里外的张素清家,帮她烤开了水管,老人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为了让老人吃好,她们还经常给老人送包子、馒头和蔬菜等,不知情的人还认为她们两家是亲戚,其实她们仅仅曾经是邻居而已。
  2005年8月11日从山东新泰到昌吉特变洽谈业务的陈曦一行8人慕名来我县世纪园参观游览。当他们准备乘车返回时,可能因为水土的关系,陈曦的肚子疼的忍不住了,他跟同行的人打了招呼后,就下车找厕所。当时因为世纪园的公厕还没修好,他又人生地不熟,找了近1个小时也没找到厕所。尴尬的一幕出现了,他只好拨通了同事的电话,请求帮助,同事过来后敲开了王桂珍的家门,得知原委后老伴先领他找到了厕所,又回家端了盆温水让他清洗,但仍未冲洗干净,王桂珍又急忙找出自己儿子的一条干净裤子让老伴拿去,给陈曦穿上,又将陈曦的脏裤子要回来洗干净,被困在厕所的陈曦在两位充满爱心的老人的帮助下,摆脱了困境,这时给陈曦买裤子的同伴也赶回来了,陈曦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非要把新买的裤子给老人留下,被两位老人婉言谢绝了,他们说:“你们出门在外,遇事困难,碰到谁,谁都会帮助你的,你们就不必客气了”,陈曦说“你的这条裤子我也不还了,留个永久的纪念吧。”就这样陈曦和同事怀着对双桥社区这两位老人的感激之情,重新座到了返回的车上,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5年8月14日双桥社区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新泰的信,是陈曦写来的,信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桂珍一家的感激之情,还给她家寄来了山东的土特产,弄的老两口挺不好意思的。
  她认真参加每月党总支组织的学习和各种活动,在社区活动中,她总是以一个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处处走在前面。例如:清理楼道中的小广告、垃圾,及时清理社区的环境卫生,她是居民代表,积极为居民反映实际问题,并把信息及时传到社区居委会,努力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这些年王桂珍老人还担当着三个社区的政风行风义务评议员,她主动帮助参评单位如实反映行风状况,对部门的行风问题进行评议,并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对一些意见,除了提醒被评单位做好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外,还及时对群众做好宣传和说服工作,使自己既当监督员,又当宣传员,使社区形成行风不断好转的良好格局。
  每当王桂珍老太太受到大家的称赞时,她总是谦虚地说:“我已经退休了,虽不能为社会做大的贡献,但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是我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这就是道德模范王桂珍同志朴实无华的话语,也是最自然的真情流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的贡献着。
  2003年以来她家荣获了县、镇的“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称号。2004年被呼图壁县评为“十佳市民”,2005年被呼图壁镇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6年的3月6日,又被昌吉州妇联命名为“五好文明家庭的排头兵”。2007年被选为镇人大代表。2008年被誉为自治区金婚奖牌。2009年被评为呼图壁县道德模范人物。2010年被评为昌吉州十大道德模范人物。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王桂珍就是后者。也许他做这些事没有想要得到什么荣誉,什么光环,就像她说的,她只是做了觉得自己应该做的事。但正是她这种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想法和行动,让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阳光。这个最朴素的想法和最感人的行动也是最值得我们去继承的。



转自新疆文明网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岚海搜集整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