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祝永亮  136  帽子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最后的和田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8  来源:网络采集  浏览次数:230
核心提示:  晚上10点钟,和田市依里其乡已经被黑夜彻底湮没,没有了一丝灯火。
 
                                                                                                     □文/图 韩连赟
     
         晚上10点钟,和田市依里其乡已经被黑夜彻底湮没,没有了一丝灯火。如今,想在和田市寻找和田玉器制作是件非常方便的事,那些玉器厂像玉龙喀什河上的捡玉人一样多。在和田玉的热潮中,和田这座沙漠旁的城市陷入了这个漩涡,几千年来,这座城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当我向依里其乡乡长肉孜说明想寻找传统和田玉制作匠人时,他沉默了许久,之后笑着带我去那依浦家。
         和田玉:玉中的极品
       那依浦老人沉默地接待了我们,他话不多,一脸严肃,只有我向他询问时他才用最简单的语句回答。相比市场中的很多玉器,那依浦的玉器工艺相对粗糙,也没有精美图案。在简单的工作室中,他向我演示着玉石制作的工艺流程。所有的工具都很原始,相对于现在的机器制作,无论在产量还是精美程度上都相差很多,但这就是和田玉最原始的制作方式,已经流传了成百上千年。
       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和田的玉石之路就已横跨在西域与中原之间。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被赋予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而和田玉更是玉中的极品。作为进贡的物品,和田玉维持着西域与中原微妙的关系。千百年过去后,烽烟早已远去,和田玉从帝王手中滑落到民间。在今天,那条隐藏于西域和中原之间的玉石之路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它早已改变了原有的目的,也丧失了原有的文化背景。玉龙喀什河中疯狂的采挖,拍卖场上的天价数字,这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玉石在金钱与人们暴富的梦想中迅速膨胀。
      那依浦的儿子艾尔肯现在从事一些简单的玉石交易,同时在学习父亲的手艺。那依浦父子是依里其乡现存唯一的原始和田玉制作世家。艾尔肯与他父亲的性格不同,从事贸易工作的他比父亲健谈很多。他告诉我不要小瞧他父亲的手艺,这种原始的和田玉制作工艺不比现代工艺,难度很大,一不小心,一块和田玉就废了。
       那依浦:玉石之路的守路人
       无论和田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依浦还是那个固执的玉石匠人。我走进制玉作坊。作坊的布局很简单,中间是一架木制琢玉车床,旁边的几个盆子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玉料。这架琢玉车床的构造很简单,主体是一个高约160厘米,长约190厘米,宽一米左右的木制框架,架子的中部有一个固定的木滑轮,滑轮上有传动带与下边的两个脚踏板相连。那依浦从旁边的袋子里拿出一块玉料给我们演示。只见他把一个有木杆的铁皮圆盘横着插入木滑轮的插口中,将玉料对着圆盘,用脚上下踩动踏板,铁皮圆盘就飞快的左右旋转起来。主人说如果是钻孔就要换尖头的钻具。铁皮刀具下面有一个木盆,里面盛着水和沙子。主人一只手把玉料按向刀具,另一只手则不停往玉石上浇砂浆,玉石就一点点被切开……主人告诉我们,这盆里的沙子可不是随便找的,它叫“库木塔西”是昆仑山中所出的一种青砂岩石粉碎而成的。
      深夜10点,那依浦依然在自己的玉石作坊中忙碌着,昏黄的灯光在狭小的房屋中留下斑驳的阴影。那依浦不是玉雕大师,也没想通过和田玉获得名利,只是由于某种情结,他不愿让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在他这一代失传。那依浦知道自己的手艺即将被淘汰,但他依然坚持让儿子艾尔肯学习自己的手艺,不是为了让艾尔肯以此为生,只是希望尽到自己对和田玉最后的责任。
      作为玉石之路最后的守路人,那依浦的生命本身就与和田玉纠缠在一起,很难说是那依浦在雕琢和田玉,还是和田玉在雕琢那依浦的人生。
      玉石匠:精湛的雕琢技艺
     《天工开物》中说:“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遂忽划断。”这记载竟与我眼前的情景完全一致,和田玉匠手中的器具真可以说是历史的“活化石”。
      那依浦选中的籽料是大多数人看不上的,但经过他的雕琢后,它就有了灵魂。这些还没雕琢的玉料称为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和田玉制作的第一步是开玉,即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钢丝是割不动玉的,所以会挂一个茶壶,壶底有细洞,壶里装的是黑石沙和水,混着黑石沙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玉璞上,增加了大法条锯的锋利度。这样来回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之后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后,原本不起眼的籽料变成了美丽的玉器。这种手艺使和田玉得以升华,使得它在历史中如此灿烂。 
     跟和田玉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那依浦现在并不喜欢和田玉,因为它改变了人们千百年的传统与生活轨迹。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没有柏油马路,都是石子土路,在那些石子中就可以找到和田玉。那个年代,人们到玉龙喀什河捡一块玉送到玉石匠人手中打造一块玉石就足够了,没有人会向玉龙喀什河索要更多。如今,这些只会永远存在于那依浦的记忆中了。
     玉石不仅仅是一种宝石,它更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文化。
     我从那依浦简短的话语间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忧伤。临走时,那依浦送了我一个和田玉镯,他一改往日的严肃笑着说不值钱的,但我在这个玉镯中看到了古老的玉石之路……
            本文摘自: 西域文化网(http://www.xiyuren.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xiyuren.com/portal.php?mod=view&aid=1403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岚海搜集整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工信部备案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