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旅游报》连续报道了多起游客通过购物赠送、活动抽奖和网上团购的方式得到的所谓“旅游券”,在使用过程中被骗的事件。类似的事情近几年媒体曝光不少,但仍然有人“前赴后继”。其实这“旅游券”说到底就是我们早已深恶痛绝的恶性低价竞争的一个变种。黄金周期间,很多家庭会走出去感受春的气息。这么温馨惬意的想法,怎么避免被那些添堵的人或事儿破坏呢?很简单,往雅了说就是“注重服务品质和游览质量”,往俗了说就记住我们那句老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有的人上当是图便宜,也有的人上当是图方便。
几天,不少山东日照大学城的学生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几个骗子,把他们回家过年的归途搅得一团糟。搭个简易售票点,用收据代替发票,承诺替学生包车回家……骗子的骗术并不复杂,为何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们竟没有一眼识破呢?
有人说他们归家心切——与去火车站日夜蹲守和在售票第一时间上网却看不到票相比,在学校门口轻松购票对于学生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也有人说他们社会经验不足——对于整日求学不倦的学生们来说,还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复杂和潜在的骗局。
图便宜还是图方便,学生和游客的一次次大意成全了不法商家的屡试不爽。怎么办呢?除了公众自我提高防骗意识外,政府和相关机构还能做些什么呢?
比如学校,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能不能讲点人情世故,教点防骗知识,带学生们重温大灰狼吃掉小红帽的故事,这些虽不算谋生技术,但绝对是生存技能。而政府相关部门,能不能在加大对不法经营者和破坏市场行为的打击力度的同时,多发布一些案例和提示,送给游客一双“慧眼”,教会他们如何一眼识破那些不断变换的鬼伎俩。
国家旅游局新年发布的第1号旅游服务警示《旅游券背后的陷阱》就开了个好头,希望各地旅游主管部门也能在春节前,多做这样的实事,多在当地媒体上刊登些实用的、便于操作的防骗技能。
旅游为了快乐,只求舒心、顺利;回家为了团聚,只求平稳、安全。只要擦亮眼,不管是白骨精还是灰太狼,我们都让它们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