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帽子  祝永亮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风采 » 正文

企业家的力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6  来源:网络采集  作者:刘媛媛   浏览次数:136
核心提示: 21世纪最大的明星是企业家。  改变这种态度的关键,媒体是其中重要的传播平台。新世纪初,央视创办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21世纪最大的明星是企业家。

  改变这种态度的关键,媒体是其中重要的传播平台。新世纪初,央视创办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还被很多观众斥以作秀和赚钱,12年之后,“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界最具影响力的评选之一,被誉为经济界的奥斯卡。

  12年,全球经济经历过太多的曲折和动荡。朝夕之间的转换,不仅仅让更多的企业家在冷与热的温度变化中,悟出了创企业的本质和意义,也让更多的社会人,感受到了企业家光环背后的很多元素。

  这些元素,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走势,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营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元素,既有着身为企业家的远大抱负,敏锐的战略意识等运筹帷幄的能力,也有着他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还有着每一步的艰辛与执着。

  千年一遇的2012年12月12日晚,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获奖名单揭晓。作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获奖者,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的双料老总宋志平,是第二位上台领取奖项的企业家。

  今年,对于宋志平来说,称得上是喜上眉梢的一年,年初,中国建材集团稳居世界500强,并占据全球建材企业第二把交椅,为中国建材在龙年开了个好头。

  而年底的这个经济年度人物的收获,更似好戏压轴的味道,圆满而实至名归。

  以往人们总认为,越是传统的“老行业”,企业家的概念就越显得生僻。或许是因为,直到上世纪末,当互联网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中国开始活跃,自主品牌的力量日显壮大的时候,企业家才真正随着品牌企业的成长而日渐显现出强有力的地位。

  而此时的传统产业,尚没有摆脱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产业格局,所谓品牌意识,还没有在这些先发展起来的老产业中被重视、树立和创造,企业家概念的模糊,也就在所难免。

  多年来,专业而人性化的企业管理与品牌文化建设,始终是传统产业在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企业家的影响力和领袖作用,还存在着很大的认知空间。这其中,包括建材行业。

  也许10年前的建材人还想不到,新世纪初,当宋志平接手几乎濒临倒闭的中国建材,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让一个大型央企起死回生,10年之后稳坐世界500强宝座那么简单,其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在这个传统行业里,企业家的领袖力量和领军作用,随着像宋志平这样一代企业家的出现,而日益显现出了越发强大的引领和示范的行业影响力。

  所以,宋志平此次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称号,对于全行业在企业管理和品牌文化建设的树立和投入上,不可谓不是一次推动的力量。

  尤其是在这12年的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历程中,这是建材行业的企业家,第一次与各行各业的领袖者,同站在一个领奖台上,也让全社会认知到了来自建材行业的企业家风范。

  从收入20亿元到2000亿元不仅仅是奇迹

  企业家和商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企业家上任的第一刻,不是收金揽银的短期计划,而是要真正意识到从此将扛上一个企业和所有员工未来的责任和重担。

  尤其是在传统产业里占主导地位的国企和央企,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几乎都曾在濒临危机的路口上,等待着被拯救或者被泯灭。

  中国建材集团无疑是幸运者,在2002年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拯救者出现了。

  10年前是什么样的窘迫和惨烈,当年的中国建材员工们记忆深刻,房产被法院查封,银行不肯贷款,汽车被债权人拉走,旗下的大部分厂几乎全部亏损,公司的账上赫然写着32亿元逾期负债,财务室被贴上了封条。整个企业风雨飘摇,几近破产。

  当时的总经理在离开的时候,相当悲壮地对宋志平说:“我从弹坑里爬出来,你又进去了。”

  意气风发的宋志平,却并不显得那么悲壮,经过一年的债务重组,当中国建材卸掉了沉重的包袱,宋志平的一系列战略计划,便马不停蹄地上演了。

  那段历史,在建材行业内已经不再陌生,被多次当作范本呈现在行业媒体的字里行间。比如,适时地从规模较小的普通装饰建材行业回归水泥、玻璃等主流建材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集制造、科技、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

  这就是一位企业家的魄力和战略眼光,所有这些举措,都发生在大约10年前,大多数国企央企还在艰难的泥潭里跋涉的时候,也许谁也想不到,一个建材央企的沉重车轮,就是在这一系列举措之后,似乎很轻快地转变了运行的轨迹。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宋志平作为企业家的敏锐度和掌控能力,就始终没有偏离时代发展的大方向,而且,对于建材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他都有着良好的前瞻性和预见力。

  在水泥和玻璃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的时候,宋志平想到了两大产业势必要经历结构调整、联合重组的基本发展策略,更意识到了节能减排对于建材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刚刚露出红润之色的中国建材集团,便率先走在了行业的前端。

  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是当时宋志平非常坚定的发展思路。而直到现在,这“三新”产业,才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突破口,被称之为建材业的“新兴产业”。

  充实“大建材”,进军钢铁、水泥和木材三大业务,并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宏大战略,几乎是与发展新型建材相同的时间提出来的,这在当前的建材企业中,也是为数不多的领跑者。

  于是,一个个“第一”的称号使中国建材集团在行业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和威望,面对中国建材集团,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曾经那段艰难的历史,开始去研究它的发展史,同时,也开始将宋志平作为大型知名央企的企业家进行分析。

  2005年,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建材院的成功牵手,则是宋志平作为一位企业家,对科技的崇尚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从30多岁时,成为几千人的大型水泥厂的厂长,宋志平经历了近10年一线作战的实践,深知科技创新对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于是,与中国建材院的合作,在快速实现了科研与产业集成,以及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之后,中国建材集团顺理成章地跨入以科技领先的具备品牌效应和行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行列,宋志平打造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创新管理,在这个传统行业里,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下一个变革,则是大型国有企业在经营思路、管理机制与商业模式上的重大创新,使其跟得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抓得住改革开放至今市场发展的规律。

  变革从2007年在宋志平的运筹帷幄之间开始了,此时,打造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样的目标,已根深蒂固地在他的脑海中竖立起来。

  那一年,宋志平在西子湖畔请了一次客,被邀请的客人是被称为“四位大佬”的浙江水泥、三狮水泥、虎山水泥和尖峰水泥企业的掌门人。

  与其说是一次请客,不如说是一次在当时颇为超前理念的沟通与碰撞,正是这次请客之后,宋志平共生多赢的理念,得以在行业内逐步地开花结果。

  那段历史无需过多赘述,早已被业界传为佳话。

  6年后的今天,中国建材集团已将近600家水泥企业和200家商品混凝土企业招至靡下,这些企业有民营也有国有,淮海、东南、北方和西南构建起的“四大核心战略区域”,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制造商。

  联合重组依旧是当今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宋志平此时已经开始为联合重组后巨大版图下的中国建材集团,展开了另一次更为超前的新变革。

  2012年,有一本书在建材行业里开始广泛流传,书名叫做《央企市营——宋志平的经营之道》,侧重谈方法论、机制创新。

  如果说联合重组是建材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发展方式,那么,“央企市营”则真正是一位龙头企业的掌舵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实践和摸索,而孕育出来的全新的企业发展经营理念。

  对于大型央企而言,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这样全新的探索与尝试,正是与时俱进,且直中要害的大胆创新。

  宋志平曾说,央企必须要在中国改革浪潮中充分市场化,用市场的机制改造自己,运用市场的规律做大做强,在市场化过程中完成再造和重生。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宋志平提出“央企市营”理念的初衷。之所以提出央企市营,首先要考虑到央企的性质,是国家为主导的企业,有其标志性的公有制性质和社会作用。在坚持央企国有企业属性的同时,“市营”则更符合了当代大型实业发展在管理经营体制上的先进内涵。

  宋志平将“市营”总结为五大内涵:央企控股的多元化产权结构,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内部机制的市场化和按市场规则开展企业经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高度融合的经济。中国建材市场化经营的成功实践证明,央企与地方国企、民企有巨大的互补性和融合性,是多赢和共生的关系。央企的人才、创新力和品牌效应,结合民企的活力、激励机制和职业化精神,极大程度地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也是‘央企市营’最重要的支撑点和制胜法宝。”宋志平在一次访谈中,对实行央企市营,作了这样的解释。

  提出了创新理念,下一步就是从细节之处让这个理念具备执行力,宋志平带领着中国建材集团的庞大队伍,也正围绕着“央企市营”的经营管理理念,踏实地前进着。

  包容是一种智慧、胸怀和境界

  “温和”是中国建材集团的员工们对宋志平的评价里,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宋志平本人也是认可的,他说过:“做企业的这些年,他没和任何人红过脸。”

  2012年还有一本书很火,这本书叫做《包容的力量——宋志平的企业心路》,侧重谈企业观和思想文化。与《央企市营——宋志平的经营之道》既一脉相承又互为补充,一并被誉为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论语》。

  如果说作为大型央企掌舵人的宋志平,对企业的宏观掌控和每一步的战略部署,都雷厉风行、果敢执着,大多源自敏锐的头脑、善于沟通、勇于实践、敢作敢为的魄力的话,那么,以宋志平本人的性格而言,却像是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共存的另一面。

  温和和包容,应该是对宋志平性格特点的最好总结。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性格特点,结合创企业的魄力,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企业管理与经营的机制当中,中国建材集团的管理经营模式,就自然而然地将专业化与人性化合二为一了。

  宋志平说,做企业一定要学会包容。包容是个能量很大的词,从心态、修养、做事原则、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机制等方方面面,都可以以包容的能量去点燃所有的激情和动力。

  从当年在北新任厂长,宋志平就深悟出一个道理: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人是关键。正赶上当时国企员工对企业的态度相当冷漠,“用包容的力量去点燃员工心中那团火”便成为宋志平对待企业员工的座右铭。

  也因此,他说,崇尚包容,的确是他的性格特点,但将包容的理念融入企业管理,更多的则来自于他在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每个阶段而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当遇到困难或不同的转折点时,他可以换个思维考虑问题,也可以换个方式做些更积极的尝试。比如,当年在北新建材时,恰逢国有企业下岗员工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绝大多数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都是以员工下岗的代价,来维持一点生机。

  那时候,每当女儿从学校回来,和他描述某某同学父母下岗,家里的日子很苦时,对他的触动都很大,内心纠结过后,他悟出一个道理:做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于是,宋志平决定以包容的心态,换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拯救企业,不但不裁员,还以加快发展来创造饱和的工作岗位,提出了“创造2000个饱满工作岗位”的口号,同时,大力开展员工的岗位培训,建立了培训机制,令员工免受下岗之苦。

  无形中,宋志平在建材行业里,树立起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雏形,并在中国建材集团的10年间,在这个雏形的基础上,以包容的力量,建立起一套符合当代企业发展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在当时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多年以“强硬形象”示人的传统工业产业,专业与人性化相结合管理模式在建材企业里并不多见,宋志平提出的“三宽三力”,让中国建材集团享受着清新团结、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

  “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从而形成一个大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不仅仅符合了中国建材集团进行联合重组的特点和要求,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最大的财富。”宋志平说。

  他经常说,“董事长是一个更需包容的角色,包容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但包容不意味着没有原则,我是一个原则立场很坚定的人,对于不良之风和丧失责任心的问题,我是不容的。”

  遇到这样的事情,宋志平会很严厉地批评,但对事不对人会让员工们从内心里接受。正如他所说,不论表扬也好,批评也罢,其实都是在进行“管理教育”,但他始终还是奉行“善用表扬”。

  时常会有人问宋志平这样一个问题:包容与竞争是否可以同处?他们之间如何掌握平衡?

  “包容中有竞争,竞争中也需要包容,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全世界许多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包容会使市场变成大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既保证了竞争的理性化,也保证了投资者、员工和客户的利益平衡。也因此,在商业法则里,就有了竞合理论。”宋志平这样解释。

  中国建材产业进入后工业时代,在产能过剩的不利条件下,更需要企业家们能以一颗包容的心,进行限产和自律,建立一个新的供需平衡关系,而不是以打败竞争者为目的而进行的自杀式行动。

  原来,包容的力量不仅仅是企业管理与发展之道,更是一个行业有序竞争、平衡发展所需要的心态和能量。

  无论是中国建材集团的员工,还是外界的同行朋友,喜欢称宋志平为“宋总”。他说他对“总”的理解是这样的:总是想着大家,总能在困难时帮助大家……

  企业家要扛起的是一个社会责任

  有一天,宋志平难得和全家人在一起,他却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妻子问他为什么一个人在那里发呆?他说,他在想中国建材10年以后的事情。

  “10年以后的事情还用得着你操心?”妻子笑着问他。

  他回答得很认真:“中国建材集团有13万人,国药集团有7万人,加在一起近20万人,下属子公司有600多家,每年的销售额3000多个亿。我的责任是要使企业健康发展,使员工过上蒸蒸日上的好日子,承担起两个央企应尽的社会责任。不但要对企业的今天负责,也要对企业的明天负责。”

  从10年前接过中国建材集团接力棒的那刻,宋志平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刚开始是要扛起拯救企业的重担,之后要扛起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担,还有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的重担。

  每一副重担,都可谓有种箭在弦上的紧迫感和巨大压力,走错一步,可能要付出不止一步的代价。

  9月末,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北新建材公司淮南年产5000万平方米石膏板生产线建成试产,由此,北新建材超过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石膏板产业集团。

  为此,宋志平专程来到为此举办的庆典现场,当他看到庆典现场的西侧,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总投资约20万元,占地800亩的凯胜重工装备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北侧,国药集团全资子公司的国瑞药业工业园建设工地也一片红火。

  他笑得很开心,在庆典讲话中,充满喜悦地说:“我真的很激动,在淮南开发区工业园这片投资兴业的热土上,我们的三家企业连成一片,企业发展势头非常好。我们敢作敢当,努力做到‘加快了再加快,做好了再做好’,肩负起央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神圣责任。”

  宋志平喜欢读书,也善于从所读书中体会其中的精神和思想,然后结合自己的个性和企业的发展势头,总结出很好的企业发展理念。10年时间,他没有停止学习和汲取各方营养,也没有停止改革和创新的企业发展思路。

  如今,他还带领着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两大央企的所有员工,一同研究如何将央企的社会责任发挥得更大,履行得更好更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既是当代企业发展必须要履行和完善的职责和义务,同时,也是验证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企业家是否有责任心的标尺之一。

  尤其对于市场运作体系下的央企而言,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内福员工、外做慈善那么简单,社会责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更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在宋志平看来,央企的社会责任,是确保企业行为增进社会福利,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管理实践。

  对于现阶段两大央企社会责任体系的规划,宋志平已经设想出了大体方案:

  作为一个庞大的纵横四方的大企业体系,中国建材集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是只为股东,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还应该是一个利益相关合作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

  这就需要企业从社会综合需求的角度,审视企业的日常运营,不仅局限于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效率,而将管理对象拓展到企业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综合运用企业掌握的资源、信息和能力,实现利益相关方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注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

  这不仅是中国建材集团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而是建材行业所有大型央企和国有企业在联合重组的发展轨迹当中,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当然,摆在所有建材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还包括节能减排和走向国际两大当代使命,宋志平在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现场,向全社会发表了这样的感言。

  首先是,他承诺将带领中国建材,实现未来中国水泥减少50%的排碳计划,并且,让中国医药生产出更好更优质的药品。

  而在国际化进程上,他坦言:“我觉得我们在走向国际的过程里,确实存在着很多沟通上的问题,中国企业也需要全世界了解我们,我们也要做这些工作。我们希望他们能公平地对待我们,同时,我们自己的国家也应该支持我们。作为企业家来讲,作为中国企业来讲,‘走出去’并不是一个企业的事情,我们身后是我们的国家。”

  客观地说,中国建材行业时至今日,对于企业家和品牌企业的认知,依旧没有达到相辅相成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可喜的是,这个行业的领军企业已经越发蓬勃地矗立起来,更多有责任心有领导力的企业家,都在努力地打造领军企业的品牌效应和领袖作用,都在努力着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着行业内外对建材企业发展的偏误,都在努力着带领中国建材产业走向下一步的辉煌。

  宋志平是这些先崛起的企业家的代表之一,只要有这样一股力量在不断地涌动,那么,不久的未来,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奖台上的建材企业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而建材产业需要的,正是这股正能量。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岚海搜集整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