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祝永亮  帽子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行云流水,怡然自得---艺术家张蓦的书画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07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1491
核心提示:行云流水 怡然自得 张蓦,三元堂主。1966年生于新疆,二十六年笔耕。笔法清秀飞渡,气象在字里行间瞬息万变,能使人强烈感受到书法艺术动人心魄的魅力。


      张蓦,三元堂主。1966年生于新疆,二十六年笔耕。笔法清秀飞渡,气象在字里行间瞬息万变,能使人强烈感受到书法艺术动人心魄的魅力。张蓦师从新疆著名书画家龙清廉、翁伯祥、李鸿仪、袁子良等老师,受到他们的亲临执教并深得其法。1986年报考中国书法函授大学,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和书法技艺,1989年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总校优秀学员。其行草作品入选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助教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得到书法大师启功、欧阳中石等先生的指点。
      张蓦艺术上追汉魏、下溯宋元,旁涉国画、诗词,力求浑朴、拙逸的笔墨情趣,工行草、重传统、讲气势,行草尤对王铎、张瑞图、米芾及二王等书家之迹钻研颇深并渗入怀素、孙过廷之风神,逐形成气势宏逸、端庄秀丽之风骨。作品被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日中青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硬笔书法习字委员会创作委员,新疆雕塑学会会员,职业书画家。曾被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晚报、电视台及省内外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艺术之路
      谈起当年,张蓦很感慨:“我那时,字成形了,但不美,有形无神。”
    临帖
      童年时代的张蓦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很爱玩,很调皮。所不同的是,那样懵懂又幼小的他,竟然喜欢枯燥无味的书法。8岁那年,在父亲的引导下,他便临摹起了语文课本,每天还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任务——写不够十张不算完。随后几年,张蓦仍以临帖为主,在苦练了各种书体后,尤其对行草情有独钟。他觉得行草是书法诸体中最具抒情性、艺术表现力最强同时也是创作难度比较大的书体。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后,张蓦找了很多王铎、米芾及二王等大家的书法碑帖开始临帖。在张蓦看来,王羲之的行草更具中和之美,中和之中又寓奇崛,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犹如一眼清泉,可以烹香茗,亦能酿美酒,它具有丰富隽永的内涵、博广的兼容性和极强的可塑性。
      经过数年的磨炼,在汲取了诸多大家的精华并融会贯通后,张蓦的行草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业内人士认为他的行草神采飞扬,豁达中透着豪放,形散而神不散,变幻连绵的行草,一字一幅都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摸索
      当时的张蓦在新疆书法界已经很有知名度了。大大小小的各类展览以及展览的领奖台上,区内外的名家采风活动,各种笔会,甚至在一些培训班的讲堂上,几乎都能看到张蓦时而行走时而深思的身影。然而,张蓦并没有沉迷和满足于当时的成绩,他深知一个书法家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后,如果固守阵地,停下追寻的脚步,必将会前功尽弃,最终无所作为。每当孤独的夜晚来临时,他都会一遍遍地审视自己生活着的这座城市,思索着,是继续留在乌鲁木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是去外面陌生的世界闯荡一番?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思考后,张蓦毅然决定离开新疆,去追寻一条寂寞的书法艺术之路,寻找一个富有挑战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作出这样的选择后,张蓦瞒着家人,果断地向自己所在的单位——乌鲁木齐新华书店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开始了他的艺术探索之路。……
      张蓦一走,就是十年。这十年,张蓦一直勤奋地奔波在北京、天津等城市,每到一个地方,张蓦都会虚心地与当地名家切磋交流,为自己的创作吸纳更多艺术养分,再用自己的思想和一幅幅精致的、充满活力的书法回报社会和喜爱他书法作品的朋友。
   坚持
      这十年,张蓦没有一天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走到哪里,他始终没有放弃过手中的笔,即使在最初那几年给别人打临时工、抗麻袋的辛勤劳动之余,依然有他勤奋练笔的身影和逐渐成熟的书法作品。在这期间,有辛酸的泪水也有很多难忘的回忆。在张蓦的印象中,刚出去那几年是最辛苦、最艰难的,伤心的泪水常常让他夜不能寐,他是凭过硬的书法作品走出来的,他想靠自己的书法作品得到外界更广泛的认可。他自认为以他当时的作品实力解决温饱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怎么办?是退缩,还是继续前行?张蓦又一次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既然出来了,就一定要闯出一番新天地来,要不然怎么好见家乡父老。张蓦暗暗地给自己鼓劲。他说,选择继续前行就是选择痛苦,苦中作乐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那段时间,张蓦白天外出打工,晚上苦练书法。有好几次,他铺开宣纸,却写不出一个字,因为太劳累,他连握笔都觉得费劲,但为了自己热爱的书法艺术,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那么多喜爱它书法作品的朋友,张蓦咬咬牙,任凭苦涩的泪水一滴滴滚落到他用苦力换来的宣纸上。这样的泪水流过多少次,他已记不清了,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就是一笔财富,尤其有过这些苦难的磨砺后,更为他今后的人生积累了一笔无形的财富,他很知足。
   扬名
      风雨过后必见彩虹。张蓦说,那段苦难的经历毕竟很短。后来,他凭借自己书法的实力在天津定居,他靠书法赋予他的天分有了稳定而丰厚的收入,他又回到了以前那种衣食无忧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那些年在外打拼的艰辛经历,如果没有自己坚强的毅力,如果当年他满足于家门口的荣誉和安逸的生活,现在,顶多会有个一官半职,但书法的造诣和积累也许早被丢的一干二净了。
      被问及最让他骄傲的作品,张蓦毫不犹豫地说:“《舍得》。”练习“舍得”张蓦用了半年的时间来研究古代人写字的精华,又经历了半年的创作,终于写出了浑厚有力的《舍得》,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也深深地体会了“舍得”二字在人生中的深刻意义。当张蓦拿出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时,业内人士都认为他的书法基本功很扎实,在整体结构上平稳而不呆滞,自然而不松散,书写流畅,形如流水,怡然自得,灵动而神定,朴素而内秀,引来诸多业内人士的好评。
书法之名
      品读张蓦的书法作品好像在品读他的人格,近年来,张蓦的作品先后被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的众多人士收藏,大大小小的各类书法奖项也获得过不少,但他从不炫耀。游子总想着归家的路。今天,离开新疆十年的张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带着一份沉稳和自信,带着一颗感恩的赤子之心。十年的艺术熏陶让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多了一份宽容和淡然,年少气盛时的锋芒毕露早已变得平和。这一次,他决定停下脚步,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事,组织全国名家来新疆采风交流,定期举办书法沙龙,为区内外书画名家举办书画展览搭建平台,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
   鉴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蓦经历了一件事。当时,乌鲁木齐县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公安人员找到张蓦,拿出一份血书,说是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推荐张蓦进行血书鉴定,以此推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年龄等。三天后,张蓦给出了答案:写血书者,女性,18岁至22岁,性格内向孤僻。根据这个简短的鉴定,警方一个月内就破获了这起凶杀案。当张蓦接到公安局送来的锦旗时,兴奋的他突然意识到,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其功用不仅在于修身养性,更有实际的用处。张蓦认为,音乐、舞蹈甚至建筑和书法都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在每创作一幅作品时,他都会放一曲雄浑的交响乐与己相伴,哪怕书案前只有他一个人,也要把这样的挥洒当作是一个大舞台。
   碑刻
      2011年9月8日,充分展现昌吉地域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的“碑林”书法主题园林在昌吉人民公园落成。园林内的“书法碑林”,所刻碑文墨宝均出自新疆著名书法名家张蓦先生的手笔。公园内书法与美文、碑刻与美景相互辉映,让游客欣赏西域美景的同时又品读到书法碑刻之美。入园不久,张蓦书写的“第一福地”巨大的碑刻映入眼帘,字体飘逸、笔力雄健、亦庄亦谐,恰如昌吉打造观音故里“第一福地”这一主题,很容易就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再观张蓦先生撰写的一代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全篇,书法不加雕琢,自然亲切,奇突多变的笔法,雄浑豪迈的气势,潇洒奔放的气度,意趣超脱的气韵和张蓦的个性纹丝合缝,正所谓“字如其人”。品味张蓦书写的“真水无香”、“天道酬勤”,可以看出张蓦的隶书师法《史晨碑》、《曹全碑》及《石鼓文》三碑融会贯通而自成一体。漫步子啊碑林之中你不得不为他的书法实力和巨大的潜力所折服。
      已是自知天命之年的张蓦,如今依然在刻苦临写各种碑帖,对书法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他觉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风貌就算是成功了。他有“实临、意临、创临”三部曲的论述,他不看好缺少基本功却追求丑怪的写法,也反对死守传统一成不变的僵化,他认为书法的本质是线条的质量。书法与自然界的树木、人体的形态一样有规律可循,人们审视书法会自觉不自觉地与这个规律结合。只有符合这些规律,书作才能使人感到自然而耐看。张蓦的书法作品百看不厌,内涵丰富,实为难得的好作品。好作品必定会被更多的人赏识,随着他对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相信他的书艺会更上一层楼,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授业
      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先学硬笔书法,以后过渡到软笔、毛笔,还要临摹名家书帖,新疆各小学也从新学期开始执行此规定。规定出台后,由学校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担任任课教师,可是,有些学校的老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教起来有些力不从心。11月14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国画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张蓦先生给乌鲁木齐市62小全校教师上了一堂普及型的书法课,免费为该校老师培训书法。旨在让老师们正确掌握毛笔书法的基本要领,好在书法课上传授给学生们正确的执笔和书写方式。
      张蓦说,二十年前,学校里有书法课,之后书法课逐渐消失了。二十年后,书法学习又被提到了讲台上,可以看出国家对此项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丢,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