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午,太阳暖暖地照着,我们走在通往伊犁州霍城县兰干乡光明村的路上。
在霍城县兰干乡花帽一条街上,不仅有伊犁传统的花帽,而且还有喀什地区独特的女性全绣花帽,在风格迥异的花帽前,兰干乡冯建华乡长提起了“花帽王”——维吾尔族老人尼亚孜罕。
我们现在就要去尼亚孜罕家。陪同我们做翻译的,是兰干乡招商办主任库尔班•克孜。
这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院落,前后两个院,尼亚孜罕老人住在一进院子左手第一间房间,儿子和女儿依次住在前院和后院。推门进去,病了三个月的尼亚孜罕老人半躺在炕上,见到有客人进来,让女儿扶她坐了起来。
尼亚孜罕老人今年已经76岁高龄了,爱人阿吉•买买提已经先她而去七年有余了,在记者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尼亚孜罕老人自信、乐观、豁达的表情和言语深深地感染着记者…)
<尼亚孜罕老人用自己纤细柔长的手指.指着手上的花帽冒一边比划一边为我们介绍喀什和伊犁的花帽在工艺和图案上的区别,“喀什的花帽图案、纹样绣得细密精致.而伊犁的花帽只在四边绣花。简单大方。”
爱上长工----巴依女儿主动求爱
尼亚孜罕以前是喀什巴依家的小女儿,在她16岁的时候,父亲请了一批长工来家中干活,阿吉•买买提正是其中的一个长工。那时候,尼亚孜罕天天坐在院中的炕上绣花帽,看
着阿吉•买买提进来又出去,一天一天,尼亚孜罕心中暗暗喜欢上了这个英俊的小伙子。
一个月后的一天,阿吉•买买提又像往日一样准时前往尼亚孜罕家上工,而尼亚孜罕也早早地坐在自家的院门口,等待阿吉•买买提的到来,远远的看到阿吉•买买提来了,尼亚孜罕勇敢地迎了上去,将阿吉•买买提挡在自家大门口,阿吉•买买提惊讶地看着尼亚孜罕,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尼亚孜罕歪着脑袋,调皮地说道:“我们俩结婚吧!”
小伙子站在美丽的尼亚孜罕面前,一下结巴了起来,低下头小声地说:“你家是巴依,我家什么也没有,怎么娶你啊?” 、
尼亚孜罕笑了起来,转身跑到父亲跟前,大声地告诉父亲:“我下个月结婚!”父亲是个开明的巴依,对勤快老实的阿吉•买买提也非常喜欢,于是,不到一个月,尼亚孜罕正式嫁给了长工阿吉•买买提。
在和记者说话间,尼亚孜罕老人羞涩地低着头,左手捏着被角,右手伸出两个指头,声音一下小了许多:“阿吉•买买提比我小两岁。”说完,一下不好意思地拉起被子遮住了害羞
的脸,仿佛转眼间回到了16岁初见阿吉•买买提的美好回忆里。
老人的女儿在一旁插话:“父亲年轻的时候帅得很!”一句话激起尼亚孜罕老人的自豪:“我和阿吉•买买提出去,看他的姑娘多得很,他谁都不看,一上街就拉着我的手。”
突遭变故-----迁居伊犁重捡手艺
一说起花帽,尼亚孜罕老人立刻话语多了起来,老人一边说着话,一边用右手指着自己的脑袋,笑着说:“我聪明得很,16岁跟随姐姐学习制作花帽,一个月就单独做花帽了。”说着老人像个孩子一样笑了起来。
结婚六年后,在尼亚孜罕22岁的那年夏天,他们居住的地方发生了洪水。家里吃的粮食和养的牲畜都被洪水卷走了。在此之前,阿吉•买买提的父母已举家迁往伊犁霍城县。于是,尼亚孜罕和阿吉•买买提也来到了霍城,投奔父母。
尼亚孜罕与阿吉•买买提从此在兰干乡光明村定居下来。
在头-年里,细心的尼亚孜罕发现,霍城当地没有做花帽的匠人和作坊。尼亚孜罕从此决定重捡做花帽手艺。
她买来丝绒布料和针线,在葡萄架下一针一线地缝制花帽,丈夫总是快快地干完手头的活,静静地守在尼亚孜罕身边,为她递这递那,看着她牵针走线绣花帽,每做好一个花帽,
阿吉•买买提总不忘夸赞一番。
“我一天最少做10个花帽,一年下来我能做将近4000个花帽呢。”尼亚孜罕自豪地告诉记者,60年来尼亚孜罕做的花帽多得已经数不清了,经常有远道而来的游客指名要买尼亚孜罕亲手做的花帽。
尼亚孜罕最喜欢吃的是薄皮包子,她有个单独的“专项基金”,里面都是5元钱,一到中午,尼亚孜罕都要从里面取出5元钱,去买包子吃,“每天中午我都要吃5块钱的包子,
几十年不变,所以现在皮肤好,精神也好。”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她保养皮肤和精神的秘诀。
“丈夫在世时,很多时候都是他亲自去给我买回来。”尼亚孜罕说
收徒五十-------光明村变成花帽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尼亚孜罕已经40多岁了,因为有做花帽的手艺,尼亚孜罕一家的生活过得比较殷实,常有邻居急用钱来找她借。
虽然尼亚孜罕从没有拒绝过前来借钱的邻居,但打心里为他们着急,想来想去,尼亚孜罕决定收徒弟,把自己做花帽的手艺,教给光明村的妇女们,让大家一起来做花帽,一起走向富裕的道路。
为了鼓励光明村的妇女静下心来跟随她学手艺,尼亚孜罕每月给每个徒弟30元的生活补助,贴补家用,有了这30元,老人近50个徒弟专心学艺,潜心绣花,不仅伊犁特色的花帽做得好,喀什特色的花帽也能做得精美。
尼亚孜罕收徒弟也有自己的讲究。“刚开始做的时候,要慢、精工出细活,不认真学、不认真做的不收,不讲卫生的不收。”
学艺两年一满,尼亚孜罕就赶徒弟出去自立门户,现在光明村120户人家家家都会做花帽,每一家的主妇都是尼亚孜罕的徒子徒孙,每逢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尼亚孜罕家中宾客不
断,每一户人家都感谢她带给他们从没有想到过的生活。
如今的光明村在伊犁极负盛名,被外界称之为“花帽村”,而它的光明村村名却被人知之甚少。
当地有一个孤儿叫阿提古丽,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尼亚孜罕就把她叫到自己家里,给她教做花帽的手艺,还管她吃住,对她视如己出,不亚于对自己的女儿。
三年时间,阿提古丽的花帽做得越来越好,同时也与尼亚孜罕的一个儿子萌生了爱情,于是阿提古丽真正成了尼亚孜罕家的人,成了她的儿媳。说到这,老人脸上满是笑意,“花
帽帮我找到漂亮的儿媳妇。”
尼亚孜罕一家靠做花帽的收人过得有滋有味,“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就是我做花帽养大的”,尼亚孜罕脸上又一次流露出无尽的自豪。
“有手艺的人有钱,没有手艺的人饿肚子。”尼亚孜罕对自己60年的做花帽经历作了个总结。
伉俪情深-----老人难忘旧日时光
“病了以后,闲得我都急了,天天想做花帽”,尼亚孜罕望着以前做的花帽,微微叹了口气。
正说着话,尼亚孜罕两个上小学的孙子,放学回家,头上戴着奶奶亲手做的花帽,坐在炕边,一边听奶奶的讲述,—边好奇地望着我们手里的相机。
尼亚孜罕的丈夫去世7年了。她说,她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这样的情景:自己在葡萄架下一针一线地缝制花帽,而丈夫则默默地坐在一旁观看。
然后再把她做的花帽一个一个收起来,用架子车推到巴扎上去卖,回来的时候,总不忘给她带回几个薄皮包子。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