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产业转移行升级之路
华孚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是通过兼并收购加技改扩建的方式来实现产能扩张及产业区域布局。同时根据自身定位及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战略。
为了充分利用新疆优势资源,整合产业资源,华孚在2006年就已开始了西进战略,产业链前移。继2005年并购整合新疆纵横棉业后,2009年又先后并购整合了新疆五家渠青湖纺织、石河子新八棉、奎屯锦业纺织,目前华孚在新疆拥有8万亩的长绒棉棉田、30万锭的纱线厂,建立了农场、轧花厂、纱线厂一条龙的高级棉产业链。还分别在新疆阿克苏和农六师五家渠规划了100万锭的色纺工业园,在奎屯与农七师合作投资50万纱锭,在石河子拟投资50万纱锭,以进一步整合疆内优质棉花资源。其中五家渠色纺工业园项目一期纳入到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募投项目,实施顺利。新疆阿克苏100万纱锭及奎屯50万纱锭项目也在陆续开工建设。
其次,各区域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有所区分。按照东西部不同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企业现有装备分布和技术力量,华孚对各生产基地规划了不同的战略定位。浙江处于沿海地区,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研发、品牌和营销的优势,定位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研发和打样基地,主要承接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产品,是华孚新型纱线的策源地;中西部三大生产基地主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规模化的、标准化的中高档色纺纱线,是华孚横向延伸和纵向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借产业转移,行产业升级之路。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设备搬迁。过去的无数经验表明,低水平的产能扩张注定是失败的。华孚在中西部三大生产基地进行产能转移、产能整合时,总是把它当作一次很好的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的好机会。在新疆产能布局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劳动力特点和资源条件,南北疆全部采用了新型高效色纺纱工艺和先进装备。
做好文化整合与人才培养
企业需对转移地做好详细的文化调查,制定有效的文化整合计划,把握人员调整的时机,加大人才本土化进程。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第一个挑战是企业在异地的文化整合问题。
如果企业在文化整合上操作不当,很可能埋下隐患,导致企业运行不畅,经营管理效益下降。华孚经过多年的摸索,在文化整合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首先,到一个地方投资前,就做好详细的文化调查,分析识别文化差异,制定有效的文化整合计划;其次,选择适当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避免简单的文化强权;再则,把握人员调整的时机,避免企业文化遭到抵触。
另外,人才输出是瓶颈。派出的人才不仅要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和精深的专业经营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不同地域适应能力和不同文化的整合能力。这样的人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企业而言都是稀缺的,随着华孚这些年在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产能布局,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西进的瓶颈。这方面的难题,除了企业自身通过本土化培养、人才交流等方式来缓解,也希望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承接地不可来者不拒
在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时,承接地应该根据当地资源优势进行科学规划,为转移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创新投资手段。
首先,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优势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能不加选择来者不拒,而应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
其次,集聚发展,搭建以工业园为主的承载平台。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个体搬迁,而应充分考虑到土地、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应做好产业配套规划。建立以专业纺织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形成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链。
再次,设立专门机构,讲究组织工作的策略性。对政府而言,承接产业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充满不确定的工作。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明确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全面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做好对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区县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根据产业特色,在税收政策、土地征用和服务工作等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亲商、安商、扶商、稳商等一系列手段,形成以商招商的“葡萄串”效应。
第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忙于规划工业园,承接东部纺织企业的产业转移。总体来说,大部分准备得还不是很充分。许多地区,整体规划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到位、商务和政务环境的配套建设还无法跟上。
最后,招商引资手段的创新。在解决企业用工方面,可以采取政府投一些、企业出一些、个人负担一些的方式,对当地农村富裕劳动力进行培训;在园区公共配套建设方面,可以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共同收益的方式进行开发。
总之,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政府、企业齐心努力,此项工作一定能够做好,进而实现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跨越。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采集: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