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宣布不参加新一轮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联考。复旦、南开校方均强调,“自立门户”是为了招收更切合本校办学特色与培养标准的人才。
截至目前,自主招生联考“北约”成员由13个缩减为11个,“华约”联盟的7所高校和“卓越联盟”的9所高校不变,还有北京理工大学组建起的“理工系”联考。结盟高校占据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高校的半壁江山。
今年,“联考”成为自主招生最先热起来的词语。10月份“教育部酝酿拆散自主招生联考”的传言见诸媒体,一时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直到11月份,教育部对此事回应称并未叫停。但是,对于自主招生的名额,却作出了明确限制:重申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年度招生计划的5%,首次为高校自主选拔候选人数设置了“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的上限。名校自主招生候选人认定数量逐步扩大的趋势有望在明年得到有效控制。
从2003年自主招生开始,其公信力一直备受公众质疑,尤其是偏向教育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学生,贫困地区以及农村学生比例偏低,“寒门难出贵子”,被人们所诟病。
值得称道的是,在2012年各高校推出的自主招生计划中,有不少高校注意到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源平衡性问题,高校频频打出“寒门牌”。
清华大学先是宣布自主招生新政将覆盖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又与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联手为全国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户籍考生推出专属招生通道——“自强计划”,通过初审的学生可任意报考四校中的两校,不仅免除考试费用,还可获得往返考点的交通补助。
北大不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而且承诺明年自主招生候选人中至少两成为农村户籍考生。北大招办表示,所有入选的农村户籍考生须从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连续持有农村户籍。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推出的专招农村生源的“圆梦计划”,将有50个招生计划。申请该计划的考生必须是贫寒子弟、农村户口,直系亲属中父母、祖父母和考生这一代没人上过大学,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务农,不包括农民企业家。
除了大打“寒门牌”,名牌高校还加大了优惠力度,如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认定考生,高考录取的优惠幅度由以往的降30分扩大至当地一本线,获得清华“领军计划”认证的学生,则将获降60分录取的优惠。此外,除了联考之外,名牌高校还推出“个性招生计划”,如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人大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北师大的”攀登计划“、”星光计划“、”师表计划“等,方便高校更有针对性地选拔不同特点考生的同时,也方便高校提前锁定特色生源。
圈占优质生源是高校最大利益
近几日,高校自主招生陆续公布考试时间,考生们有些失望地发现: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考试时间均设在明年2月11日,联考的时间又撞车了。2011年自主招生迫于舆论压力错开笔试时间的北大和清华,这次却不顾舆论反对,可见,圈占优质生源才是高校自主招生最大的利益。这些顶尖高校不是真正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专特学生,而是在利用特殊优惠政策“掐尖”竞争。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指出,自主招生联考把联考与学校绑定,完全从学校利益出发,变成为学校集团圈地抢生源的大战。号称“提供多样选择”、“减轻学生负担”的各方自主招生最终定于同一天考试,成为以两大联盟为主体、其他联盟参战的“PK”赛,其间表现出来的不是大学的谦谦之风,而是有你没我,甚至为了抢状元闹到法院的锱铢必较。不但家长和学生唯“名校”是论,就连名校也仗着“名校”在生源上搞“朋党之争”。自主招生演变为以录取分数优惠的政策抢生源。
对于自主招生,农大校长柯炳生曾援引数据指出,每年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仅有0.5万左右,占全国每年大约1000万考生总量的0.05%。然而,如此小比例的自主招生却引发了规模巨大的参与者,导致联考成为事实上的“小高考”。
不少考生抱怨,自主招生只是增加了高校的自主选生权,而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考生没有增加选择权,而许多大学对通过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非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完全一样。几乎所有高校都对本科生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这样自主招生对于培养人才的意义也打了折扣。
自主招生政策旨在打破高考“大一统、一刀切”格局,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几年的实践也凸显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是,不少专家指出,如果高校自主招生不放弃“掐尖选才”的短期功利性,这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备考负担,还会进一步加剧了高考的“紧张空气”以及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采集: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