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136  帽子  祝永亮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要转型驱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16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王洪  浏览次数:507
核心提示: 上海许多非遗艺术种类,如码头号子、七宝皮影、崇明扁担戏、江南丝竹、青浦田歌、浦东锣鼓书,这些一直靠“口传身授”的“非遗”项目,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网络电视文化丰富普及的冲击下,正面临项目传承人日渐式微的岌岌可危状况,传承发展普遍遇到后继乏人的挑战,这是保护上海“非遗”项目,持续发展申城传统文化必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上海许多非遗艺术种类,如码头号子、七宝皮影、崇明扁担戏、江南丝竹、青浦田歌、浦东锣鼓书,这些一直靠“口传身授”的“非遗”项目,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网络电视文化丰富普及的冲击下,正面临项目传承人日渐式微的岌岌可危状况,传承发展普遍遇到后继乏人的挑战,这是保护上海“非遗”项目,持续发展申城传统文化必须思考和解决问题。

      经过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筛查清楚,沪上获得国家、上海和区县级的三级保护名录项目有1500多个,平均密度占到全国前例。发现挖掘、命名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不易,但传承、持续发展更加不易。“非遗”传承一定要用“转型驱动”的思路,视觉下移,从学校入手,从年轻一代抓起,才能拓宽传承人的培育渠道和解决办法。

比如发端上海港开埠的码头号子,是黄浦江畔传唱的劳动者之歌,码头号子根据劳动方式的不同,地方言语音的不同,形成了各派风格的码头号子,100多年的传承方式,是一种自然传接的“劳动传承”。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进程、港湾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已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当年肩扛手拉的上海老码头工人都已年逾古稀,工人们搬运货物时所唱的号子随之渐渐消失。在上海目前还能原汁原味唱出码头号子的,也只有老一辈的码头工人,加到一起也不足10个人,多数人身体不好,不能再唱,然而寻找码头号子传承人并非易事,当年能够学唱的“老码头”都已经是60岁以上的老人,传承人身边的子女亲属又不愿学唱;码头工人中码头号子的传唱早已断代。为码头号子寻找年轻一辈的传人,成了码头号子传承发展的一件难事。

具有150多年历史的上海皮影戏,具有浓郁的海派特色,2006年被率先列为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宝皮影馆创办时对皮影艺术进行“抢救性”恢复,花费大量的功夫和投入,访问皮影传承人,组织了一支表演队,开馆的时候热热闹闹,引起老街游客的驻足和青少年的喜爱。但皮影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习,况且皮影馆现有表演团队,年龄渐高且没有接班人,传承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还有崇明著名民俗的扁担戏,只有一副竹扁担,一头挑起了锣鼓钟磬金石之声,一头则挑起生旦净丑粉末春秋,舞台上的金戈铁马、才子佳人都由挑扁担的那个人独自演绎,尽管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当年曾是阡陌田舍间乡里乡亲最喜爱、最欢迎的表演,时至今日,整个崇明只剩下了6副扁担有零星的演出,传承人也均已年过半百,濒临失传的困境,威胁着这个充满民俗特色的剧种。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都是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的主要瓶颈。上海历史遗存下来的传统的非遗项目,这些宝贵的民俗民间文化样式,是城市文脉的历史记录,凝聚城市文化优秀的历久弥新的财富,传承的路径和根本出路,还是要遵循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做好普及的思路,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转型驱动才能够做到后继有人,生生不息的延续发展。

“非遗”传承要更多的走进学校,在青少年当中进行普及教育,让广大的青少年和中小学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从小耳染目濡,接受本地的民间文化样式,懂得这些项目的历史由来,源远流长,知晓其中的内容形式和奥妙,学习掌握演示演出的方法,才能够把上海本土“非遗”项目丰富多彩的内容,五花八门的形式长久持续的传承下去。

       “非遗”传承走进学校,也是全面落实六中全会指出的“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要求的根本举措。闵行区今年开始,在每一个中小学推广使用《上海乡土音乐文化教材》;七宝皮影戏已经和当地中小学挂钩,建立皮影戏培训基地和传承培育,就是非常好的“非遗”转型驱动,传承普及丰富和培养传承人的创举做法。

目前上海各个区县中,类似码头号子、七宝皮影戏、崇明扁担戏、青浦田歌、浦东锣鼓书、嘉定竹刻、黄渡草编、奉贤滚灯、三林舞龙、歌谣谚语这些本土宝贵的非遗项目传承,都应该走这样的道路,从青少年抓起,认真开展学校普及活动,培育和组织年轻的传承人,连好孩子们的“童子功”,既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活动,也可以提升素质教育的本土内涵,而且特别要在项目传承的所在地做起,筑起和扎根开花结果的园地。

上海所有的非遗项目都要尽可能朝着这个方向拓展努力,要让那些“小儿郎”们在学习演示中,掌握非遗的内容形式,懂得蕴含其中的中国民族精神和先辈付出的努力,还能够发挥学生的参与和创造精神,对非遗项目进行改编和创新,增加“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现代感,更加符合市民欣赏和社会传承的时代需要。

要千方百计创造“非遗”走进学校的条件,宣传学生传承非遗的做法和典型,要让申城的每一个学生孩子,都能够了解上海本土传统而又古老的非遗项目,知晓春申文化孕育了多少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的样式、懂得包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通过“小手牵大手”,共同认识和普及的做法,来带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从而赢得全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形成支持帮助“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采集:苗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