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晨,天刚蒙蒙亮,我们一行7人带上干馕和水,乘着两辆越野车,从民丰县城出发往北一路奔去。
越野车在柏油路上驶出60余公里时,驾驶员艾尔肯猛打了一下方向盘,汽车立即朝西,拐进一条长满骆驼刺的沙路上,县长伊力江·阿那依提指着不远处说:“看,那就是卡巴克阿斯坎村,是去尼雅遗址的必经之路。”
摇下车窗抬眼望去,茫茫沙海中生出一片绿州,麦田、瓜地、葡萄园已经被收获过,土黄色的民居错落有致。据说,卡巴克阿斯坎村是距尼雅遗址最近的村庄,从地势上明显地看出,尼雅河水流到这里就断流了。
小村庄的名字很有意思,卡巴克阿斯坎的维吾尔语意为“吊葫芦”。
别看这个村落只有百户人家,在当地却很出名。因为往北约5公里,坐落着久负盛名的宗教圣地——伊玛目·迦法尔·萨迪克大麻扎(陵墓),每年有许多人来这里朝圣。
十分凑巧,今年正好是日本探险家桔瑞超进入尼雅遗址科学考察100周年。
1911年,桔瑞超在记录伊玛目·迦法尔·萨迪克大麻扎的景观时这样写道:“以麻扎为中心,附近数英里范围内是树木苍翠的林带……沿着尼雅河下游芦苇茂密的地方,涌出许多滚滚清泉,麻扎山脚下有一个水平如镜的圣池,清澈碧透架放一座桥,涟漪动处漂浮着水禽,透过树间空隙可见远处流沙。”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清楚地看出古尼雅河冲积扇作马尾状展开,有稠密的河道网,是一片生态环境良好的绿洲。由此可见,精绝国时期尼雅河尾闾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当今尼雅河谷的生态环境大略相同。
小村庄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汽车、拖拉机、毛驴车来来往往,路旁堆成小山般的“安迪尔”甜瓜,散发出阵阵瓜香;孩子们嬉笑玩耍追打,小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身着鲜艳纱丽的女人们,手捧用丝绸包裹的食品步履匆忙,像要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果然,远处传来阵阵手鼓声,村里有人正在办喜事。
“来!给你们介绍,他就是尼雅看护员恺萨尔,是尼雅遗址的活地图,尼雅200多处古遗址都印在他脑海里,他熟悉这一带的路!”村支部书记买吐地·艾克热木拉着一位头戴黑帽、精干偏瘦、皮肤黝黑、眯着一双眼睛的中年汉子走过来。
“恺萨尔,你好!听说盗墓贼最怕你了!只要听到你的名字就会被吓跑!”我笑着跟他打招呼。
10多年前,恺萨尔在尼雅遗址发现了一群盗墓贼,跟踪了两天两夜,及时报告给县公安局,最后将盗贼及时抓获,查获了两具“木乃伊”和一些珍贵文物,从此,他被称为“尼雅古城保护神”。
“今年夏天,我们遇到了大洪水。有的遗址被洪水冲得太严重,我给领导汇报了要快点抢救保护!”
透过车窗朝北望去,越来越窄的尼雅河道最后消失在漫漫黄沙中。距此35公里,就是那个神秘的地方——古精绝国都城尼雅。当年,这座繁荣的沙漠城市,养活着3000多口人……而尼雅的最后消失,是一个谜。
“安全带系好,脑袋保护好!”坐在前面的恺萨尔话音刚落,爬上沙包的汽车,如失控般地向下俯冲。
恺萨尔打掉身上的浮土镇定地说:“这样事嘛,沙漠里经常有,不用太紧张!”
下了车才看清,车一直沿着尼雅古河道走。河床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枯死的胡杨,有的直径竟然有脸盆那么粗,河床两边20余米高的沙包上,结了薄薄的一层盐碱壳,一看就知道是洪水淹过留下的痕迹。
“今年夏天,我们遇到了大洪水,洪水过后再来巡检时,看到有的遗址被洪水冲得太严重,我给领导汇报了要快点抢救保护!”恺萨尔眼里流露出一丝忧郁。
尼雅河是民丰县境内最大的一条季节性内陆河,河床平均宽度达一公里,从吕什塔格冰川脚下奔流直泻200余公里,年平均流量1.8亿立方米,溢出泉水达0.36亿立方米,最后消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每年5月到9月,尼雅河洪水泛滥成灾,洪水占全年给水量的79%。其他时间,中游以下基本断流,主要靠泉水补给。
车翻过一道大沙梁,驶上一个平沙滩。
“尼雅古遗址六间房到了,车只能停在这里,需要步行过去。”恺萨尔告诉我们。此时,汽车表上的时针指向14时10分,30多公里的路,我们整整走了3个多小时。
“恺萨尔除了是看护员,还有个响亮的头衔:‘尼雅市市长!’”
跟随着恺萨尔,我们来到六间房,近百平方米的高台上,插了许多经过加工的胡杨木。隐隐约约可以看出,被流沙淹没的6间房子用横木隔开,门框和走廊十分清晰。仔细观察后,可以看出埋在沙里的一小截墙,是由芦苇和红柳枝编织成的,外边抹着泥巴,很像沙漠边缘偶然能见到的“笆子房”。房子里的地上散落着陶片,很明显这是一座残存古居。
“你们来看,紧挨着房屋废墟的南面,篱笆围起来的这里,是一些枯萎了的果树树干,它说明过去这里是一处果园!”顺着恺萨尔的指引,我们看到一些枯萎的树干,一小簇一小簇地从流沙层中露了出来。
“恺萨尔除了是看护员,还有个响亮的头衔:‘尼雅市市长!’”民丰县文管所所长乌加阿不都拉·吐尔逊说。
乌加阿不都拉·吐尔逊介绍说,尼雅为汉代西域古精绝国王城遗址,方圆100多公里,是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被称作“东方庞贝城”,现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调查表明,以佛塔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二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1996年,在尼雅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当年,民丰县在卡巴克阿斯坎村成立了“尼雅遗址保护站”,由3名看护员管理。其实,30年前,尼雅古城一直由当地的一位老人看管。
老人名叫阿包拜克热,住在恺萨尔家隔壁,常给恺萨尔讲尼雅古城里的故事,听得多了恺萨尔就迷上了尼雅。初中毕业后就跟着阿包拜克热进沙漠,当了义务看护员,后来成了正式看护员。1988年,中日考察队联合对尼雅遗址考察挖掘,他和阿包拜克热当向导,在尼雅古城里转了10年。
“看到了吗?那就是佛塔!旁边有个地窖,就是我们当年住的地方。那个时候,考察队以大佛塔为中心,骑着骆驼像扇子一样,撒开进行全面考察。”恺萨尔说。
正午的太阳十分刺眼,我用手挡住阳光向远处眺望,北方一座土黄色的佛塔高高耸立,这就是古尼雅象征——大佛塔。记得一本书上说,尼雅遗址最理想地表现了“沙埋古代文明”的历史浪漫主义美感。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就在那附近发掘出汉晋夫妻合葬墓,在全国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是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乌加阿不都拉·吐尔逊抑制不住激动地说。
距大佛塔正南七八公里的地方,躺着一座用胡杨木制作的独木桥。据考古记载,这座桥建造时间约为1700年前。
“我今年快50岁了,趁还能跑得动,我要把儿子带出来,让他接我的班,当一名忠诚的尼雅卫士!”
“自从中日考古队在尼雅有重大发现后,也引来了唯利是图的盗墓贼。”乌加阿不都拉·吐尔逊心情沉落了下来。
尼雅古城距离沙漠公路440多公里,但直线距离也只有33公里,也就是说人步行走,一天半的时间就能到达佛塔。
10多年前,盗墓贼开着越野车,拿着GPS导航仪,企图盗取尼雅遗址的珍贵文物,像一具木乃伊能卖近百万元。当时,由于文物管理部门资金短缺,通讯、交通工具落后,管护古城困难很大。直到去年,才给保护站配了摩托车,结束了骑骆驼巡检的历史。
乌加阿不都拉·吐尔逊说,近10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尼雅遗址的保护与管理有了明显好转,县文管所和公安局联手加大了打击破坏文物犯罪行为的力度。尼雅有了像恺萨尔这样忠于职守的看护员,发现蛛丝马迹及时报案,破获了几起大案,将数十名不法分子抓捕归案、判刑法办。这些年,再也没有发生盗窃国家珍贵文物的案件。
采访中,我们听到许多有关恺萨尔勇抓盗贼的事迹,最惊心动魄的要算“骆驼追汽车”。
每年秋天是沙漠最好的季节,也是盗贼最容易进入的时候。1999年11月中旬,恺萨尔与看护员阿力木骑骆驼进尼雅古城巡检。
那天,他俩走到一处墓地遗址,发现墓被人挖开了,随葬品等文物被盗走。再仔细观察,旁边有一行盗贼脚印,恺萨尔立即让阿力木回去报警,自己沿着脚印向北追去。
天渐渐黑了下来,脚印也越来越模糊,他知道盗墓贼一定躲在附近。凭着多年的经验,晚上在沙漠行走最容易迷路,恺萨尔就躺在骆驼旁睡了一觉。第二天天刚亮,他去寻找消失的脚印,果然发现红柳丛中有一行浅浅的脚印向北方向走。
恺萨尔迅速爬上一座高坡,看见远处几个黑点在移动,一定是那群盗墓贼!
他猛地打了一下骆驼,骆驼迈开大步跑了起来,抄一条近路追了过去!走的稍近一点他看清楚了,那几个罪犯正在往车上搬着东西。骑在骆驼背上,恺萨尔心想,塔克拉玛干不是谁都能进的。
不出所料,那辆车趴窝了,盗墓贼急得抓耳挠腮束手无策!恺萨尔心中大喜,他从骆驼上下来,找了个阴凉处躲了起来。
大约过了四五十分钟,车被生拉硬拽地终于爬出了窝。此时,似乎有汽车发动机声从远处传来,恺萨尔趴在沙地上侧耳听了听,判断一定是阿力木带着公安民警来了。
“给我站住!”恺萨尔抓起一根树干,骑上骆驼边喊边追。
盗贼听到喊声,开上车拼命跑,恺萨尔骑着骆驼越追越勇,骆驼追汽车大赛,在茫茫沙海中展开。
经过一番拼搏,恺萨尔追上了那辆车超了过去,骑在骆驼上的他像堵墙横在车前面。
“让开,要不然让你死在这!”三个盗墓贼从车里跳出来,手握刀子穷凶极恶。
“只要我在,你们就别想跑出沙漠!”
紧要关头,一声大喊:“举起手来!”
阿力木带着十几名民警及时赶到。这一次,抓获了4名盗墓贼,截获了两具干尸和十多件珍贵文物。
“比起过去,现在条件好多了,站在高处可以打电话,骆驼也换成了摩托车,听说还要给我们配汽车。我的工资从400多元增加到800元,进尼雅一天还补助25元。”
恺萨尔说到最后,终于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去年,儿子高中毕业后,县里解决了公益性岗位,他也成了一名看护员。“现在,我和儿子是搭档,开着摩托车巡检,又快又方便。我今年快50岁了,趁着还能跑得动,我要把儿子带出来,让他接我的班,当一名忠诚的尼雅卫士!”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采集: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