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祝永亮  帽子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冉冉香火 熠熠生辉——刘家巷里飘出的欢歌笑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书环  浏览次数:5902
核心提示: 我从新疆转道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河北省栾城县梅家村,85岁高龄的老母亲和全家老少围绕1960年一张只有七口人的全家福照片,千言万语,话题不绝,亲情的问候像春风一样围绕在身旁,温馨的感受像甘露一样在心中沐浴。

 辛卯夏至,京城公干。我从新疆转道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河北省栾城县梅家村,85岁高龄的老母亲和全家老少围绕1960年一张只有七口人的全家福照片,千言万语,话题不绝,亲情的问候像春风一样围绕在身旁,温馨的感受像甘露一样在心中沐浴。久未回家,对村里发生一切都感兴趣。为此,围绕这张老照片进行了一次小范围寻根求祖的社会调查,基本搞清了刘氏源流及其刘氏的谱系支脉,深深敬佩前贤们修身齐家的力量,感悟到为后辈立德传世的重要性。 
        每每和父老乡亲见面,刚刚获得夏季小麦丰收喜悦的心情依然荡漾在他们的脸上。村里的老人们自豪地说,“从南京到北京,小县属栾城。”这话虽有夸张之意,但不无道理。栾城县位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洪水冲积平原,我村位于县城偏西7公里,距石家庄25公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民风淳朴,物阜民康,西至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北临新洨河,东北临青(岛)银(川)高速,市区202 西线公交车,县城3路公交车沿方西公路从村中纵穿而过,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我在村学校任教的同事、现任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王胜利说,我县汉末到唐初苏氏家族出了一位宰相、文学家苏味道。到了宋代,苏味道孙中出现了著名文学家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苏辙被宋朝授予栾城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并将自己写的文集名《栾城集》。他们谈及此事,家乡人的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 

说起村名的来历,老人们甚感兴趣。他们说,究其村名,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梅氏家族迁此建村,始有一片沼泽地,取名梅家滩。清雍正年间又迁来刘、赵、武、侯、郑、王、李、郭等几个家族,村庄逐渐发展,由此梅家滩改名梅家村。后来梅氏家族在生育上断子绝孙,梅氏消亡。据村老支书张书同说,建村初期,只有几十人,1949年时全村人口达到近千人,侯家街、王家街、武家仡佬、刘家巷、程家巷、郭家巷、李家巷、郑家巷等街道,呈井字形分布,纵横交错,现有人口5400多人,耕地6315亩。

我同村的转业军官、县人事局局长候生金告诉我,据栾城县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50余年间,政府组织山西百姓向外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1405年(永乐三年)西泽(晋城)、潞 (长治)二州大批农民移居栾城,这次迁民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移。当时全县人口7600余人,约有1500余户。

在部队当过军官、在县烟草公司工作的老战友武景山对地方史颇有心得,谈起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他说史料上记载,“燕王扫北”对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青辚白骨”,“怵惊心目”,疮痍遍地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棣,讨伐齐、黄时和起兵反抗之众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较量,史称靖难之战”,即民间流传为“燕王扫。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

在谈到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从山西向这里移民时武景山说,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就任后倡导恢复河北遭受战争创伤的经济,努力发展生产。又因山西地处太行山西部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和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生活安居乐业,人口得到极大增长于是在永乐初年听取官员上言便在山西洪洞县建立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宜,“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耳熟能详的民谣在我村和许多流传。村里的老人们说,洪洞县有座广济寺,雕梁画栋,气势恢弘,无与伦比,院前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的老鸹纷纷在树上垒窝巢,蔚为壮观当时政府在寺移民局大槐树下集中移民,发给“凭照川资”通行证。当移民离别家乡后,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唯一记忆。寒来暑往,以讹传讹,甚至把老鸹窝误传为村庄了。

我老宅的邻居、现任县柳林屯乡党委书记武书表说,“开门见槐”是村民的一大创造。当时移民离开故土时,纷纷槐枝槐角作为怀念家乡之物,大凡所到之处,便在自己新建的院落门口栽种了槐树,寄托对故乡的思念,祈求祖先保佑这种传统沿袭成习。时至今日,村里的老人把槐树上结的槐角果实称为“槐连咯豆”,后来干脆把还把槐树改称“槐连”,寓“怀恋”故乡之意。

和县领导就餐时,对本地方言很有研究的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王建民上校说,你们这里的方言很有意思,如果深究,那就是一部移民史。比如移民在行进途中风餐露宿,埋锅支灶,火熬粥,在平地按照锅形挖一个坑,挖一小坑用石头土块围一圆圈(ke lang)饭熟了盛上一大钵碗,一只手拿碗夹饼子,一手拿筷子夹一块咸菜疙瘩,几人蹲在一起,边吃边聊(称gu di比如梅家村(称mian a cun)、昨天下午(称ye ge hou a)、大小便(称jie shou)等方言都有精彩故事。这些方言和习惯,经过仔细研究,和山西某些地方的方言如出一辙。

我村的父母官、窦妪镇党委书记王书申说,你村里每年农历月十三关帝庙会很有特色。民国前庙宇座落在刘家巷口,庙前有一柏树旗杆,夜间杆火为其一绝。世纪70年代在破除封建迷信宣传下,将此庙拆除现在庙宇系恢复重建。此庙日正值秋播完成季节,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叩头膜拜,奉送供品油钱,以修葺殿堂。庙还有物资交流戏曲、杂耍之类,家家户户盛情款待客人,走亲访友赶庙者流连宴乐,别有洞天。

我的大嫂侯瑞英、二嫂侯环芳告诉我,过去村里有业余河北梆子剧团,大哥刘书法小时候还在剧团里扮演过角色。已故武秋联老先生是村里河北梆子剧团最早的组织者之一,农闲季节还应邀到各村巡回。村里有知识的王多山、张同、侯音路、武拉花、侯龙、候廷子、张子英、武小牛、刘二发等都是剧团的骨干,为丰富农村娱乐,传播传统文化贡献不小。

据今年80岁的刘家叔叔刘二脏回忆,我国很早以来就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这说明刘姓的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但本村刘氏家族的建立与发展,和明初先祖爷自山西迁居以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刘家本来就是一家,再向前追溯,就找到同根同族的根源了。刘家在这个村里精忠善良,功高德望勤俭持家,本分守法,派生了刘氏家族几大支脉,和谐发展,人丁兴旺,现在已经到达数百人。

刘二脏叔叔说,咱刘家族谱中,刘老黑和刘麦收是一个父亲,刘老黑夫妇生了刘丑、刘俊兄弟,发展到刘维新和刘增记两大系;刘麦收夫妇生了刘罗锅、刘哑巴、刘热闹、刘成群4兄弟,均一生未婚,这一股成了绝户。刘保和刘大嘴是一个父亲,刘保夫妇生了刘不喜、刘物件两兄弟,老大一生未婚,老二生了两个女儿,未生儿子,这一股成了绝户;刘大嘴、王君子夫妇生了刘迷迷、刘二藏、刘三藏三兄弟。刘老新房、刘二棒槌、刘满场三兄弟是一个父亲,刘老新房、刘二棒槌一生未婚,这两股成了绝户;刘满场生了刘文、刘大廷兄弟。

    
            
刘书环和85岁高龄的老母亲郭秀银在一起

今年85岁高龄的老母亲郭秀银告诉我,老爷爷刘老黑夫妇生了爷爷辈刘丑、刘俊两兄弟,个头中等,心灵手巧,木工杂活样样精通,在其父亲的带领下,孝敬父母,弟恭兄让读书习文,勤为农桑。刘丑20岁时娶元氏县女子为妻,刘俊16岁时取永安村宋氏女子为妻,从此分家盖房,村北一条不足五百米的刘家巷从此诞生了。那时,医疗条件较差,成活的孩子不多,刘俊的儿子刘记的,后改名刘维新,刘丑的儿子刘增记都是单传。

妹妹刘焕娥告诉我,父亲刘维新生于1928年3月14日,母亲郭秀银1927年8月14日出生,父亲16岁时和邻村郭家庄17岁的母亲结为伴侣,相濡以沫。由于奶奶长期患病,父亲好学勤思,博古通今自学成医,1949年解放后,被政府录用国家医生,历任本县窦妪镇卫生院、陈村乡卫生院、西营乡卫生院、城郎乡卫生院医生和负责人,留有大量医学心得和文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和我同名同姓的刘书环说,焕娥姐姐继承了你父亲的事业,在县城惠源路开办了时尚口腔诊所,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患者络绎不绝,口碑极佳,成了全县口腔医疗界明星式代表人物,还有人推荐她当人大代表。

在村里威望很高、86岁高龄的武丙印老先生对我说,刘家巷第一家是关帝庙,第二家就是你家,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你父亲回家休息,三里五乡的群众到刘家看病的人和到关帝庙上供的善男信女一样,络绎不绝,是本县名望很高的老中医,被周围乡亲称为活着的“华佗”,57岁时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在岗位上,县卫生局和大量群众为其送行,有的患者家属号啕大哭,长跪不起,悼念救命之恩,在本县历史上实属罕见。

我父亲刘维新这一脉刘系,1960年的老照片只有七人,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生活条件极端恶劣,但我们全家无论穿着、气质和形象,人人都帅气、个个有志气,个都争气,谁看了都感到亲切、难忘、羡慕。父亲像学者和领袖,和蔼可敬,胸怀远大,流露出雄文万卷的儒气和顽强进取的霸气;母亲温良恭俭让,充满信心、力量和责任,有一双能看透天堂的眼睛;姐姐贤淑妩媚,青春阳光,巾帼不须让眉;大哥朝气蓬勃,英姿焕发,欲与天公试比高;二哥才气横溢,大志在胸,散发出无穷魅力;妹妹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眉宇间闪烁着飞翔的理想。我与64岁的姐姐姐刘书梅、姐夫武志贞在母亲的指导下,对我家半个世以来人口发展进行了梳理,到2011年7月,现已经发展到40余人,真可谓一家七口人,庚子留玉。时隔半世纪,独木已成

姐姐一家(11口人)。刘书梅(1948年10月18日) ,姐夫武志贞(1950年7月18日)。儿子武振杰(1979年2月3日),儿媳张红格(1984年7月4日),孙子武子楚(2011年3月12日);女儿武轶青(1983年1月13日),女婿许晓峰(1985年5月29日 ),外孙女许梦雨(2002年9月12日) , 外甥许梦涵 (2006年12月20日);儿子武振轩(1985年8月13日),儿媳杨慧(1982年8月16日)。 

大哥一家(13口人)。大哥刘书法(1950年6月14日)、大嫂子侯瑞英(1951年9月9日)。女儿刘莉(1973年10月12日),女婿董军杰,外孙女董迪(1997年3月10日),外孙女董佳音(2005年5月15日);女儿刘巧丽(1977年1月1日),女婿张永军,外孙女张孜默(2007年7月12日);儿子刘立锁(1981年11月13日),儿媳王丽彩(1981年10月7日),孙子刘奕航(2005年4月29日),孙女刘亦菲(2010年2曰28日)。

二哥一家(11口人)。二哥刘书申(1952年8月14日)  二嫂侯环芳(1952年5月18日)。女儿刘亚莉(1978年7月22日),女婿祝建峰(1979年3月28日),外孙女祝林妮(2004年4月1日),外孙女祝铭泽(2009年4月1日);女儿刘亚坤(1984年8月14日);女儿刘亚然(1985年5月2日);儿子刘亚振(1980年10月6日),儿媳张晓聪,孙女刘琳怡(1010年11月初四)。

我的一家(4口人)。刘书环(1954年8月14日),妻子 贺菊英(1955年)。女儿刘静(1983年),女婿王彬。

妹妹一家(5口人)。妹妹刘焕娥(1956年10月26日),妹夫武景山(19586年9月3日),儿子武凯凯(1982年9月14日)儿媳张楠(1984年3月29日);儿子武凯旋(1988年11月15日)。

1974年我参军离开家乡,到今年回家探亲,恍若穿越了一条时空隧道。过去只有父母兄妹几个人的小家庭,变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过去破烂不堪的砖混土坯房成了比城市大老板的别墅还气派的独家小院,或在城市购买了住房;过去前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子女上大学、进机关、到军营、去打工、创大业,走遍中华大地,结交五洲朋友。

回家省亲的消息不胫而走。我接到外甥媳妇张楠的电话,告诉我《河北青年报》记者张磊、贾立芳要采访我,碍于未曾见过面外甥媳妇的情面,刚回到家里,就接受到了家乡媒体的采访, 6月27日以专版形式刊登。未曾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失去联系多年的老领导、老战友、老部下、老同学、老朋友纷纷致电报社热线,东转西拐,终于在家里联络上了,于是每天处于酒后朦胧状态。

回到家里后,深深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国家重点工程做饭的大哥刘书法、在私人企业开车的二哥刘书申、在家已经是顶天立地男子汉的侄子刘磊磊天天陪伴着我,在部队服役的侄女刘巧丽、在县城工作的侄女刘莉、在医院上班的外甥女刘轶青带上女婿和孩子;在上海工作的侄女刘亚坤、在神威药业上班的侄子刘亚振、在武汉大学读书的外甥武凯旋、在省二院进修的外甥武凯凯、在石家庄工作的外甥武振杰、武振轩纷纷回到家中和我团聚。

在家里,幸福的细胞突然被激活。孙子喊爷爷、外孙喊老爷的声音不绝于耳,应接不暇。外孙女董迪已经14岁了,特别有一种上进精神,正在争分夺秒,刻苦学习,力争4年后考上名牌大学。我在家听到、看到、感受到首次见面的侄媳妇王丽彩、侄媳妇张晓聪、外甥媳妇张红格、外甥媳妇张楠对老人尊敬,对家庭负责,对事业追求,性格柔和,勤奋朴实,可圈可点。性格开朗的母亲成了我心目中的“党中央”和护身符,天天拉着我的手,高兴的合不拢嘴。我姐姐、哥哥、妹妹几家轮流邀请我当“嘉宾”,使我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在家里的几天时间,我除了和五姊妹一家一家的单独交流外,在侄子刘磊磊、侄女刘亚坤的陪同下,在母亲的“监护”下,利用早晚时间,还走东家串西家,看望老人,走访同学,一边和乡亲们聊天(pai  pai ),一边在手提上现场挥就,然后再征求他们的意见,草就这篇短文,亲朋好友赞不绝耳,但我仍感到佐证的历史文献太少,采访的人数还不够多,遗憾不少,力争下次见到他们时再充实完善。姓始祖,肇始洪荒。瓜瓞绵延,捍忠卫良。继往开来,铭记心上荣辱联结,福禄共享。

通过和家人及其乡亲们交流,感受到社会进步的脉搏,看到了亲人们取得的成就,体验到家乡人民的幸福,受到了一次巨大党的亲民政策及其亲情、乡情、友情的再教育。望着诞生的墨迹文字和50年的老照片,触景生情,并当即赋诗一首:“一家七口人,庚子留玉。刘门有贞筠,羡煞众乡邻。时隔半世纪,独木已成林。不负前贤志长歌讴吟。”

 

 

          

                   观50年前家庭老照片

 

                          刘书环

  

庚子老照片,一家七口人。

自有贞筠质,羡煞众乡邻。

时隔半世纪,独木已成林。

不负前贤志长歌讴吟

庚子留玉一家七口人。

刘门有贞筠,羡煞众乡邻。

时隔半世纪,独木已成林。

不负前贤志长歌讴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