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祝永亮  136  帽子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心灵大震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樟楠  浏览次数:7217
核心提示: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个星球凡与成名有关的一切事物,莫不源于万物之灵的那颗心。他的成名,就是冷遇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个星球凡与成名有关的一切事物,莫不源于万物之灵的那颗心。他的成名,就是冷遇与敬重撞击了那颗心之后……

                                                                                      ——作者

 1994传媒怎么了?从中央、省级的大报大台,到地、市级的小报小台六十多家新闻单位,都争相刊播一篇相同内容的稿件——《难忘的晚餐》,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军人炒得火红,一夜之间,使他成了赫赫有名的新闻人物。一位熟悉这个军人的将军开玩笑说:“赵红军啊,你是一不留神儿,成了名人。”

 赵红军,何以成名?

    第一章 赵红军轶事

 这是一件过去了一年多的往事。但时至今日,他每每想起这件事,心就在哭泣、就在流血、就在震颤……坐在我的对面,赵红军又一次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93年7月的最后一天,我出差在长春市某宾馆住下后,到一家叫“北国之春”的酒楼吃饭。我一边走,一边不住地安慰自己:在边防山沟里,大锅饭吃了二十多年了,现在好歹也是个团级干部、空军中校军官了,今天这餐破费点,也算庆祝“八一”建军节吧。

 走进酒楼,灯红酒绿,猜拳行令,热闹非凡。顾客还真不少。我找个位子坐下后,热情的服务小姐就递过来一份菜谱。我翻开一看,惊得直咋舌:一盘菜十几元、几十元,乃至上百元,使我忘而却步。我开始后悔不该进酒楼,直想溜。可是服务小姐拿着单子,笑吟吟地就站在我身旁,并一再催问:“先生,您要点什么?”看来溜是溜不掉了。此时,我虽是浑身发热,汗流浃背,但表面还佯装大方:“唉,最近大鱼大肉吃腻了,今天换换口味,吃点清淡的。来一碟花生米,一盘素炒油白菜,一小碗蛋汤和一份米饭就行了。”小姐撇撇嘴,脸上笑容消失了,怏怏不乐地说:“先生,您一共才消费十元。”“十元?十元不少了。一天三顿下来就得三十元,相当于我们战士一个月的津贴费呢?”我答道。

 饭菜上齐后,我边吃边寻思:今天虽没能溜走,但也没给咱军人丢脸。正吃着,耳旁传来议论声:“瞧那大兵两碟小菜一碗汤就是一顿饭,也太抠门了。”我的心一沉。循声望去,只见离我几尺远的一张桌子边,几个男女青年围坐在一起,喝得脸红脖子粗。桌子上摆着五粮液酒和红塔山烟,十几盘山珍海味已是杯盘狼藉。抠门就抠门吧。我低下头,红着脸默默地想:现在改革开放有钱的人真多了。一个个年纪轻轻就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儿了。那一桌恐怕也得几百元吧,起码要我们百十号人的连队两个月的医药费了。想到这,我脑海里浮现出长年累月战斗在海拔几千米高山上的雷达兵,眼睛干涩、红肿,需要吃点鱼肝油丸补充营养,可是每月医疗费只有一元伍角钱,因而连队只得限制每人两月一瓶鱼肝油丸……“太寒碜了,看来还是个当官的呢!”声音又一次传来。寒碜?我这就够奢侈了。听到这话,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有些驻守边关的战士在半年多大雪封山的日子里,一天三顿吃的是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有时这些莱吃完了,新菜又运不上去,只好顿顿吃酸辣菜罐头。长期熬下来,战士们有的眼睛凹陷了,有的头发脱光了,有的手脚指甲断裂了。就这样,还爬冰卧雪,担负战备执勤任务……

 “莉莉,去!把哥们吃剩下的菜端几盘赏给那位大兵,让他开开洋荤。”随着一声刺耳的男高音,一个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女郎,在其同伙的簇拥下,端着一个空盘子走了过来。她嗲声嗲气地说:“兵哥哥,可惜菜没了,据说菜汤的营养价值更高,味道更好,请你喝了吧。”

 一种强烈的自尊啮噬着我的心。我异常愤怒,血管都要爆裂了,咽了口唾沫,攥了攥拳头,终于忍了。“小姐,请你自重,不要太过分了。”看着她那浅薄轻浮的样子,我不屑与她争高低。可谁知,那女郎越来越放肆了。她挤眉弄眼,动手动脚,抓住我的手摇晃着:“你喝了吧,喝了吧,让我们大哥大、大姐大们高兴高兴!”

 “太不像话了!”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指着这帮醉醺醺的青年男女说:“我作为一个边防军人,缺少的不过是金钱,但不缺少人格和尊严。你们想过没有,假如没有我们这些军人,能有你们挣大钱的安宁环境吗?难道你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假如边防军人们,知道保卫的是你们这群酒肉之徒,那他们肯定会伤透心的。”

 这时,我的周围已挤满了人群。一位中年妇女上前拉住我的手说:“尊敬的边防军人,我是酒楼的前堂经理。前面发生的事我全看到了、听到了。谢谢你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其实,现在不理解军人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民群众对军人还是有着深厚感情的。”说完,她回头望了望,喊道:“小王,到后堂去要我们酒楼最好、最贵的一道菜。今天,我请这位军人的客。”

 “不!慢着。”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过来说,“我是酒楼的总经理。为了庆祝明天的‘八一’建军节,我代表酒楼全体职工请客。凡是那边桌上有的菜都上,那边桌子上没的,只要我们酒楼有的;也都上。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慰问亲人解放军。”话音刚落,周围顿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的双眼模糊了,是委屈、是气恼,还是感激,我说不清楚。我只是硬咽着说:“谢谢,谢谢两位经理,谢谢大家!菜,我不吃了,但大家的深情厚意,我代表边防军人领了。”

 说完,我郑重地向周围的人群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转身离开了酒楼。

 回到部队后,赵红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为军人的地位太差感到不平;他为一些“大款”们的国防意识太低感到焦虑。他坐不住了,拿起笔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军人心底的呼吁。于是,一篇题为《难忘的晚餐——一个军人遇到的冷嘲与敬重》的稿件,飞向北京的新闻单位。

 

 

      第二章 赵红军现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拥有千百万读者的《解放军报》2月26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赵红军的文章后,犹人平静的水面投进一粒石子,掀起了波峰,继而是浪谷。全国反响异常强烈。军内外读者纷纷写信、打电话倾吐感慨。国家《经济日报》、《西北信息报》、《新疆日报》、《文摘报》、《报刊文摘》几十家报纸纷纷转载。《武汉晚报》转载时配发了题为《饮水思源,富莫颠狂》的评论文章,并在读者中开展了大讨论。当时,笔者作为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生活大世界节目《樟楠一寓》专栏主持人,在全国第一个把赵红军请进电台直播室,让赵红军对着话筒向听众倾诉了他的冷遇与敬重,在听众中亦产生了轰动效应。热线电话不断。听众来信雪片似地飞来。在所有报道过赵红军事件的新闻单位中,收信率最高的当数《解放军报》。这也是一家最有头脑的报纸,它破天荒发了八次连续追踪报道。驻守在西藏雪域的某部医院院长车应龙看罢报道后,挥毫为作者写下了“情透蓝天”的条幅。甘肃读者杨勇在信中说:“人与人之间首先应是人格的平等。那种拿金钱做砝码,有钱就盛气凌人的人,是对平等人格的亵渎。军人的人格,就如同头上的军徽一样神圣而威严,不容亵渎。”新疆读者刘发忠在信中说:“越富有的人,应该是越文明的人,物质的极大丰富必将与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成正比,而那些一夜间装鼓了腰包又丧失了文明的人,毕竟是少数。作为一个军人,他的背后站立的不仅仅是重视和关心军队的国家,还有处处让军队优先的人民。就连无数富裕者也深知‘无兵不安’的道理”。福建读者姚根林提出反问:“人人都下海,谁来看衣裳。”山东工业大学曹秉洁教授说:“看了报道,我的眼圈湿润了,我想到了‘我不当兵,你不当兵,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那首歌。没有军人的奉献,就没有款哥儿们的潇洒。”安徽淮北矿务局、湖北襄樊市政府等七个单位给军报写信,呼吁政府制定政策时要向军人倾斜,呼吁各界人士为提高军人待遇做贡献。

 新疆额敏县上户乡中学生李春华在给赵红军的信中,用她那稚嫩的笔迹流露了对军人的敬重与爱戴:“你们为保卫祖国边疆,为四个现代化奉献着青春。在和平年代里,你们很容易被人忘掉。但,记住关心你们的人会比忘掉你们的人多得多!”

 有人给长春人民广播电台"518热线”打电话,指责市长没抓好国防教育,丢了长春人的脸。

 新疆某部战士陈新胜非常崇敬赵红军,专程登门拜访。同时,陈新胜还送来了父亲、一位老军垦写给赵红军的信。信上说:“你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人对军人的不应有的‘礼遇’做了个漂亮的回答,为三军将士扬眉吐气。我要让儿子为国防事业尽忠效力,保卫好祖国的大门。”

 由赵红军引发的这场冲击波震荡着军营内外,感召着人民群众。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感情又一次被激发出来。

 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个体户执意要捐献3万元,请赵红军交给边防军人。他说:“没有解放军,就没有安宁;没有安宁,我就不可能做生意挣钱。我今天发了财,决不能忘记亲人解放军。”

 长春市许多小学生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寄给新闻单位,要求转交给赵红军,表示对边防军人的敬意。“北国之春大酒楼”总经理几次打电话要求赵红军再返长春。

 吉林电视台根据赵红军的经历编写了《一个军人遇到的……》电视剧本,并分别向空军政治部和驻疆空军发函,邀请赵红军亲自审议剧本,并参加实地拍摄工作。

 在空军政治部和驻疆空军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赵红军再度踏上了去长春的征程。

 风驰电挚般的列车载着他,也载着他阵阵翻滚的思绪:我这件事所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少数青年人对我的嘲讽,不仅仅是对我一个人(因为我们素不相识,无缘无故),而是表明了解放军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同样,两个中年人敬重的也不是我一个人,他们敬重的是整个人民解放军,也表明解放军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何等显明的两种价值取向和两种精神追求的强烈碰撞啊……

 他悄悄地来了。住在长春空军一家招待所里的赵红军,不愿意惊动更多的人。

 然而,事情出乎他的预料。

 5月18日,他刚刚踏进长春空军招待所的大门,“北国之春”酒楼的书记、经理、工会主席和省电视台的台长、导演、记者们便“跟踪”而至,不由分说,就将他“抢回”“北国之春”,免费安排在酒楼第十层最豪华的房间。旋即,酒楼端出最好的饭莱,为这位“最尊贵”的客人接风洗尘。

 当晚,吉林省电视台举行了隆重的纪实电视剧——《一个军人遇到的,……》开拍仪式,并抢先发了新闻。第二天,春城十几家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云集“北国之春”酒楼,争相采访赵红军。

 镁光灯不停地闪烁。赵红军——这位在边疆山沟里当了二十多年兵的农民的儿子心潮翻滚。但是他心里清楚,人民所拥戴的不光是他赵红军,而是人民的军队。

 为了拍好《一个军人遇到的……》这部电视剧,吉林电视台抽调了最好的导演、最好的演员、最好的摄像。启用了几次都舍不得开封的价值40万元、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摄像机。曾执导过八集电视剧《我与毛泽东》的著名导演李百川别出心裁:纪实剧必须真人、真事、真演,实地、实景、实拍,剧中主人翁,非赵红军莫属!

从未演过戏的赵红军被赶上了架。由于是演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所以他真实而自然地再现了那震撼心灵的一幕。乐得李百川连连称赞:“好,太好了,再出色的演员也比不上赵红军。”《雪山飞狐》的著名摄影师于海滨,激动地将赵红军一幕幕精彩的表演逐一定格。

 就在纪实短剧紧锣密鼓地拍摄之时,一个更大规模的拥军热潮,同时在春城掀起。

 长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边防军人赵红军去年在“北国之春”酒楼遇到冷嘲一事深感不安,他们要求以此事为教材,对全市人民普遍进行一次拥军教育。

 “北国之春”酒楼的总经理施国琴郑重宣布了五条拥军优属措施:凡是军人来店食宿,一律九折优惠;在本酒楼工作的军属不参加优化组合;同等条件下,军属优先分房;凡驻疆空军官兵在长春的家属,酒楼每年“八一”和春节都去慰问;凡到酒楼工作的服务员,上岗前都要进行军训。

 具有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的长春市人民,更是对个别人的冷嘲愤慨之极。许多百姓气愤地说:“他们不代表我们长春人!也许他们原本就不是长春人!”

25日,赵红军被市委宣传部领导安排进了电台直播室,他们想让赵红军对着话筒说明“那几个年轻人不是长春市的”,以挽回市民指责市领导的影响。

 面对一个又一个热线电话的提问,赵红军对着话筒动情地说:“我们军人对自己的奉献和牺牲无怨无悔,我们军人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理解。我劝那些瞧不起军人、嘲讽军人的人,每当你们与家人欢聚,尽享太平时;每当你们亲友相会、频频举杯恭祝幸福时,请你们千万不要忘记,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为了这太平和幸福,正在默默地做着奉献与牺牲。这个用生命和青春筑成的伟大群体,就是我们军人,就是撒在祖国每个角落的边防哨卡……

 “长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长春人民是可亲可敬的人民。对于我来说,长春是一支歌,长春是一首诗。在长春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我有着终生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虽然受到过嘲讽,但感受更多的却是理解与敬重。我希望在这里,嘲讽军入的事今后永远不再发生,而关心理解、敬重军人的人越来越多。

 “我二返长春,又一次感受到了长春各界人士对人民子弟兵的温暖和热爱,又一次受到了‘北国之春’领导和职工的关心、理解与敬重。他们的行为是长春人民拥军活动的一个缩影,展示了长春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从他们身上,证明了长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长期以来对广大人民群众抓国防教育是扎实的,是富有成效的,也证明了长春不愧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双拥’模范城。这件事不仅没有给长春人民抹黑,我认为反而给长春人民争了光。”

 赵红军要走了。“北国之春”酒楼的一千多名服务员身着制服,列队为他送行。每位小姐的手中,都举着两束用彩色餐巾纸叠成的花。驻长春某团红九连——这个驰名中外的英雄连队钓官兵,为赵红军列队敬礼送行。从收音机里得知赵红军要走的消息后,自发来飞机场为赵红军送行的人群,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吉林电视台《八点纪实》节目主持人邓蔷被这场面激动了,她对着话筒,声音有些颤抖地说:“赵红军同志,长春人民理解你,全国人民理解尊重解放军!”当兵二十年从未流过泪的赵红军,此时此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当邓蔷小姐请他对长春人民再讲几句话时,拿过话筒的赵红军泣不成声。停了片刻,他才用颤抖的声调说:“再见了,美丽的长春!再见了,可亲可敬的长春人民!你们超乎常规的礼仪,令我深深不安。但我知道,这礼仪中饱含了吉林人民对整个军队的深情厚意。不管何时何地,人民永远是靠山!我们一定要以加倍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感谢你们的敬重,报答你们的厚爱!”

 说完,他走上舷梯,向送行的人群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6月上旬,回到新疆的赵红军心里忐忑不安。他把重返长春遇到的一件件、一桩桩感人事件,先后向军委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冯永生少将、驻疆空军政委邓昌友少将做了汇报,两位将军也深深为之感动。于是,引出一项项新的举措:

 ——驻疆空军部队长曹玉臣、政委邓昌友6月15日签发命令,为赵红军荣记三等功一次,并号召全体官兵学习他遇事冷静、自觉维护军队形象和利益的模范言行,正确处理军民关系,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维护社会稳定,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做出贡献。

 ——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决定中,要求全区部队以此事为例,广泛深入地开展一次正确认识新时期军人价值和责任的大讨论,增强官兵的职业道德观念。

 ——驻疆空军政治部组织了以赵红军为主角的报告组,进天山、跨戈壁为十几个单位的官兵做题为“人民厚爱重如山”的巡回报告。每场报告都赢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令部队官兵、职工家属和离退休老干部动容、流泪,反响十分强烈。有着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的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以此为契机,邀请赵红军在区机关做报告,把“双模”、“双拥”活动推向高潮;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几百名应征青年听了赵红军的报告,坚定了当兵服役的决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请来赵红军为机关全体干部做报告,部长李康宁听完报告感动不已,他批评新疆新闻界太麻木,要求补上这一课。副部长邵强亲自为《新疆日报》撰文《发人深省的赵红军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深思的问题:赵红军现象说明了什么?

 是啊,赵红军现象说明了什么?驻疆空军政委邓昌友在《解放军报》撰文认为:赵红军现象说明——人民热爱子弟兵,仍然是新形势下军民关系的主旋律。透过赵红军同志在长春的亲身经历,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一些人沉湎于对金钱和享乐的追求,国防意识淡薄了。但是,透过赵红军同志在长春的整个经历和各个报纸开展专题讨论的情况,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不可否认、更为本质的事实:人民热爱军队、理解军队、关心军队、尊重军队、支持军队,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我们军人的背后,站着的是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信心之所在,力量之所在,这就是我们军人寻求心理平衡的最根本的依据。

      第三章 赵红军其人

 有一种人,只要你同他见上一面,一辈子便忘不了,赵红军就是这种人。他现任驻疆空军政治部组织处处长,中等个头,白净瘦削的面孔,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深度近视眼镜,看上去平平常常,善眉善眼,朴朴实实,如若不是穿着挂有两杠三星的空军上校牌子军装,真会把他当作一介书生。可同他一谈话,就觉得他思想境界很高,感情世界很丰富。

 1954年9月16日,赵红军出生在山东省平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他六岁开始就跟着母亲逃荒要饭,四处流浪。去过沈阳、吉林,到过哈尔滨。时至今日他要饭时常常遭喝斥和白眼的情景,与二哥争吃残汤剩饭的情景,在火车上到处躲票的情景还常常在脑海中闪现。母亲关文举,是个泼辣能干、争强好胜的女人。要不是她,全家六口人就会活活饿死。是他的母亲,领着全家人在辽宁抚顺农村一个地窝子里安了家。他八岁那年,她崇敬的母亲病世了。目不识丁、老实巴交的父亲,带着他们走过艰难的岁月。

 赵红军原名叫赵书河,上初中那阵儿,从小就热爱红军、崇拜红军的他更名赵红军,其用意是学习红军、立志参军。

 1970年12月,咬破手指写了入伍申请书的赵红军,终于圆了军人梦。

 在25年的军人生涯中,他当过汽车修理工、营部书记、副指导员,团、师、军级政治机关干事,某部政治处主任、政委,立过三等功,十几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他的业余爱好是写新闻报道,曾有六百多篇新闻、文学、评论稿件见诸军内外卜几家报刊杂志、广播电台。这次出名,他说还是得益于手中的笔和报道员的新闻敏感,否则就生一口闷气,过去了。何谈拿上全国性大报征文评比的一等奖呢。

 赵红军有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妻子也是军人,在军机关修建设计部门工作。一对相貌酷似的双胞胎儿子,大的叫赵龙、小的叫赵虎,同上初中一年级。妻子刚生下龙、虎那阵儿,初为人父的赵红军满怀喜悦地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名字“曌”上受到启发,创造了两个《中华大字典》中没有的字“云字上面有条龙”“风字旁边有匹虎”。意为龙从云游,虎从风行,龙离开了云,就没有作为,虎离开了风,就没有威严。他告诫孩子:你们现在还是社会的黑人,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长大有了作为,才会被人们承认。

 在构思这篇文章时,我就曾决定要写一写赵红军其人,但令我失望的是,这个大名鼎鼎灼“新闻人物”除了讲述长春的那顿晚餐时他显得有些激动外,其他的叙述平平淡淡,没有跌宕,没有起伏,谈不上生动曲折,更谈不上荡气回肠。但从和他长时间的平淡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有一颗至纯至真的爱心。人,可贵的不就是爱心吗?

 我说:“我要写你的这颗爱心。”他听了不禁有些惶然:是的,我爱兵,可这不是我个人的经验,我们人民军队几十年的传统,不就是这样吗?我呢,不过是照前辈的样儿去做罢了。不过是在当主任、政委的四年里,坚持了只要在厂里,每晚一定要到各个宿舍转一转。夏天看战士们热不热,冬天问战士们冷不冷;有了病号,问问病情怎么样?病号饭可口不可口?过年过节,到厨房帮帮忙、做做饭。这都是很平常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政工干部应该做的呀。如今,当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否则,他才不会听你拨弄呢。

 去年4月,专业军士谭永龙因妻子住院交不起五六千元的手术费而苦恼、焦虑时,细心的赵红军发现了。他随手掏出一百元人民币塞到小谭手里。接着,他在全厂干部战士中组织开展了“为战友献爱心”活动。霎时间、一百多号干部也像他一样,掏出了一片片爱心。这个昔日还有些不求上进、作风稀拉的战土,在接过四千多元捐款时,双手颤抖,泣不成声。之后,他觉悟了、转变了,换了一个人似的。

 去年7月,在专业军士艾红伟的生活中有一周黑色的日子,四封加级电报,如同四枚重磅炸弹接踵而至,险些把他击倒。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幸:二哥被害,四哥为报仇与他人斗殴被公安机关逮捕,父亲忧郁而死,母亲伤心落泪双目失明。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艾红伟悲急交加,手足无措,整日以泪洗面。赵红军像大哥哥一样陪伴在他的身边,为他端水,替他揩泪。他感动地扑在赵红军怀里嚎啕大哭。等他平静下来,赵红军又拿来《法律常识》与他一同学习,教他怎样处理纠纷;并亲自为他开了四份公函。艾红伟回家后,说服了要他给亲人报仇的家人,以赵政委在嘲讽面前的冷静姿态处理问题,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评价。艾红伟归队后,赵红军又建议部枞给其救济,感动得能说会道的艾红伟不知说啥才好。

     赵红军夫妇是双军人,月收入一千七百多元,生活很富裕。但他始终保持了节俭的品德,从不大手大脚地花钱。然而,他也有慷慨的时候。战士探家了,他送去两瓶好酒给战士的父母,去年一年下来就有十多次。新疆轻工业学校1994工业会计班学生陆玉华听了广播后和赵红军交上了朋友,赵红军给其写信鼓励他好好学习。当他得知小陆哥哥得病住院、家庭生活困难,没钱交伙食费时,主动寄去了50元。平时,他领孩子上街,碰到街头行乞的残疾人、穷苦人,十块八块地给。连儿子都嘟嚷:“爸爸真大方,可我们吃个雪糕冰棍还惦量半天。”仅去年一年,他为希望工程、贫困灾区捐款就有五次之多。他还曾两次主动跑到医院为素不相识的病人无偿献血。人们不禁在想:他那并不宽阔的胸膛里,怎么装得下那么多爱?

 目前,赵红军成了名人,但这个穷苦出身的军人,仍平凡地走在他既定的人生路程上。他并不祈望走进名人的行列,他只希望走在共和国坚固的大厦下面,成为一块默默无闻却不可缺少的基石。


转自:http://www.tianshannet.com.cn/culture/content/2007-04/12/content_1798258.htm


 
关键词: 赵红军 名人 军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工信部备案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