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出国了。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雷锋被称为“当代最佳军人”,《雷锋日记》在学员中争相传阅;在纽约街头出现了“学雷锋小组”;在荷兰,涌现了一批“牛仔雷锋”;在法国,“老年雷锋”为人称道……这消息所至,无不令人感慨万千。有人自豪,自豪的是雷锋出自社会主义中国,他的精神曾震撼和激励了一代中国人,现在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感染着外国人,应该说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社会主义的光荣;有人痛楚,痛楚的是雷锋这个灯塔式的人物今天在他的故乡一代青年心目中淡化了,淡化到人们不愿再谈及的地步。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需要雷锋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于是,千百万人在呼唤雷锋精神,回来吧!
伴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26周年的脚步,在天山脚下叫响了一个名字——孙运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听了他的事迹后赞扬说:“孙运华就是活在我们身边的八十年代的雷锋。”
一
1988年11月30日傍晚,寒风凛冽的古城徐州,夜暮低垂。接到“部队任务紧急”电报而提前六天结束休假的驻疆航空兵某师上校副参谋长孙运华,从山东莒南搭乘长途汽车赶到这里,准备换乘当晚9点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特别快车。
18点40分左右,孙运华办完转乘手续,走进候车室北边的厕所。突然,他眼前闪过一道白光。出于防卫的本能,他身体急忙向后一仰,头往左一侧,可是右眼角仍被重重地刺了一刀,鲜血直流。
殷红的血没有模糊他的视线。当他看清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双手持刀又向一个蹲在便坑上的年轻人刺去时,他立刻意识到:这是歹徒行凶杀人。
歹徒肆无忌惮地凌辱着文明,强暴穷凶极恶地蹂躏着无辜。厕所里危在旦夕的二十多名旅客惊呆了。慌乱中,有的吓得趴在大便坑上,有的蜷缩在墙角一动不动。这时的孙运华怎么办?溜,他最有条件。只要后退一步,他便可淹没于候车大厅的茫茫人海之中;冲上去,夺下歹徒的刀,保护旅客生命安全,必然引火烧身。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这生与死的紧急关头,孙运华没有生毫犹豫,他大喊一声“不许杀人!”便一个箭步冲上去,奋不顾身地与歹徒展开了搏斗。
狡猾的歹徒乱捅乱刺,无畏的勇士眼疾手快。孙运华猛地一把抓住了刀刃。歹徒唰得一抽,把孙运华的左手虎口拉开了长长的一道,血流如注。他忍着剧痛,聚集着全身力气,一个血掌打在歹徒的脸上。歹徒又一刀戳进他的左前额。孙运华飞起一脚踢在歹徒的大腿上。歹徒又一刀刺进他的左脸颊,扎着牙龈。孙运华紧攥双拳狠狠向歹徒的头上砸去。接着纵身跃起,又飞出一脚,踢中了歹徒的裆部,歹徒“唉哟”一声蹲下身去。突然,歹徒又转过身,一个猛蹿,锋利的尖刀向别的旅客扎去。
说是迟,那时快。已成了血人的孙运华,猛扑上去,从后面抱住歹徒的腰。可是,要摔倒高他一头、胖出他一圈的歹徒又谈何容易。孙运华想起了大家的力量。他高声喊道:“大家快上,大家快上。”然而,厕所内的二十多名旅客都被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吓得目瞪口呆,无一人敢上前去帮孙运华一把。歹徒气急败坏,死死咬住了孙运华的右手食指。俗话说:十指连心。孙运华疼痛难忍。他愤怒了,几乎是发疯似地吼道:“快上呀,大家快上来。”仍然是无一人上来帮忙。此时的孙运华猛地从歹徒嘴里拔出手指,使尽浑身解数,最后一次想摔倒歹徒。不成,又挨了第七刀。这一刀深深扎进了孙运华左颈部,刺破了静脉血管,鲜血喷射而,出。顿时,他感到眼前发黑,手脚无力了。歹徒终于挣脱了这个强硬的对手,挥舞着尖刀,向无辜的旅客刺去。惨叫声、哭喊声催促着孙运华。他告诫自己:挺住!不能倒下!他捂住喷血的刀口,扶着墙壁,踉踉跄跄走出厕所。他要去报案。他要去找值班民警。
“有人杀人啦,快抓凶犯!”
孙运华的喊声不洪亮,但很尖厉。然而,他的喊声却淹没在候车室上千人的嘈杂声中。在人们还没有弄清究竟出了什么事的时候,冲出厕所的歹徒更猖狂地向人群杀来。一刀一刀,手无寸铁的旅客倒下了,毫无戒备的客运员倒下了……惨叫,令人心悸;惨状,目不忍睹。心急如焚的孙运华,在断断续续的呼喊中,因流血过多,昏倒在候车厅外的一辆出租车旁。
候车大厅里的上千名旅客仿佛是雷雨前积聚着能量的云层,期待着一道划破天庭的闪电。闻讯赶来的公安干警,奋不顾身制服歹徒的英勇举动启开了他们那愤怒的闸门,一股巨大的正义的力量围住了歹徒。歹徒自知法网难逃,把罪恶的双刀插进了自己罪恶的躯体,自杀身亡。
公安干警制服歹徒后,迅速组织抢救受伤群众。救护车把八名重伤员和一些轻伤员分别送到医院,但找不到伤势最重的解放军。此前,孙运华已被个体出租车司机蔡敬水发现后送到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在人们埋怨世风日下的今天,对勇持正义、用生命和鲜血维护社会治安的勇士,将给以怎样的评价和荣誉呢?
12月1日,兰州军区空军某首长接到徐州火车站军代表的长途电话:你部某师上校副参谋长孙运华同志昨天探家途经徐州火车站时,突然遇到一歹徒双手持刀,见人就刺。在这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保护了其他旅客的生命安全。搏斗中,孙运华同志身负七刀八伤,昏倒在地,被个体出租车司机蔡敬水救起并送进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两次手术,缝合18针,输血400CC,现转危为安。
放下电话,这位十分敏感的首长,当即指示驻疆空军派人前去探望和了解情况。
12月4日,某师副师长高树发、新闻干事董遂宽带着兰州军区空军、驻疆空军首长和机关的亲切慰问,踏上了东进阳关的列车。在车上,机敏的新闻干事饭吃不香,觉睡不着,因为他肩头的担子太重了。他知道,此去不仅仅是陪师首长看望英雄,更重要的是要用他手中的笔把英雄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英雄。他脑海里翻卷着、奔腾着一道道思绪,一个个观点。30多个小时过去了。车到兰州。董干事下车散步时,顺手买了一张(羊城晚报)。当他漫不经心地打开报纸品味时,一条消息立即映人他的眼帘:
“我还有两分钟的生命也要和你拼到底”孙运华上校浴血斗歹徒
新华社南京12月4日电:空军航空兵某师上校副参谋长孙运华,11月30日晚探亲途经徐州车站时见一歹徒手持双刀见人就刺,他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与歹徒搏斗。歹徒举刀向孙运华刺去。孙运华同志因长途旅行体力不支,被歹徒连刺七刀,颈部两根静脉被刺断。他手捂着伤口说:“我还有两分钟的生命也要和你拼到底。”此时,公安干警闻迅赶来。歹徒自杀身亡。一出租车司机把孙运华抱进汽车送进医院抢救。现在孙运华已脱离危险。
看完这条消息,董干事的连续报道计划形成了。
也就在这天中午,驻疆空军政治部主任冯永生正召集有关人员专题研究宣传、学习孙运华事迹的计划。
但董干事没想到,12月15日,他的长篇通讯《奋不顾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报》头版一刊出,宣传计划就被通知“暂停”了。为什么?人们禁不住要问。
请读者朋友与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封信。
驻疆空军某部党委:
贵部孙运华同志勇斗歹徒的事迹在新华社、羊城晚报、徐州电台等新闻单位刊登后,在当地群众特别是铁路职工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一致认为新闻稿件与事实不符,主要表现在:
1.孙运华同志不是在歹徒刺伤群众后,为保卫群众,见义勇为而刺伤的,他是第三个被刺伤的。
2.孙运华同志被歹徒刺伤前,并没有去报案,而是乘出租车去医院,当即离开现场,而歹徒仍连续行凶伤人。
3.孙运华同志离开现场后,歹徒又连续刺伤六人,后被铁路公安干警擒获。在搏斗中,两名干警受伤,后在现场调查访问中,才知道还有一个解放军被刺伤后乘出租车走了。
因此,我们认为新闻单位对孙运华的褒扬偏激,实际上孙运华同志仅仅是受伤而已。现将我分处关于此事件的调查材料寄上一份,供参考。
济南铁路公安处徐州公安分处(章)
1989年10月15日
看完这封信,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孙运华非但不是英雄,还是个贪生怕死、十分自私的逃兵。
难道事实果真如此?部队首长确实捏了一把汗。为了弄清事实真相,还真理于人民,兰州军区空军、驻疆空军组成联合调查组,立即赶赴徐州。
在徐州,调查组的同志费尽周折,访问了一个个知情者。听到的全都是对孙运华的感叹和赞扬。在调查组的报告中,有这样一些记叙:
徐州市狮子乡个体户出租车司机蔡敬水发现孙运华后,当即吩咐助手孙承德:“赶紧送市第一人民医院!”来到医院,蔡敬水、孙承德驾着已昏迷的孙运华,掏钱为他挂了急诊。蔡敬水感到问题十分严重,留下孙承德照看孙运华,自己又驱车前往车站派出所报案。
时针指向19时20分,孙运华躺在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手术台上,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出现休克。
正在休息的副主任医师于炜火速赶来。经检查,孙运华血管破裂,需要紧急输血并手术。无影灯下医生探明孙运华左右颈脉及面前脉破裂,刀伤达六厘米,双平面、左颈、前额、眼角有七处刀伤,共缝合十八针,左手掌刀伤缝合八针。
当晚,医护人员送来了滚热的牛奶和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洗净了沾满血迹的军衣。
这一夜,市第一人民医院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一批批老乡、一批批病号在冷飕飕的医院门口,打听着孙运华的伤情,牵挂着孙运华的安危。
12月1日,孙运华脱离了危险。他勇斗歹徒的事迹也在古城徐州不胫而走。
徐州市委副书记李仰珍从外地开会回来,一下火车,连家也没沾,径自赶到医院看望孙运华,并当即作出指示:号召全市人民学习孙运华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精神;要拿出最好的药品、最高的医疗水平让孙运华早日恢复健康。
市长来了。公安局长、民政局长、劳动局长、卫生局长都来了。共青团组织来了。少先队员也来了。更让人感动的是:12月6日这一天,一位名叫邢拾俊的老大娘,来到孙运华的床前,含着泪要给孙运华献血。
人们禁不住要问:
如果孙运华没有和歹徒搏斗,左手掌怎么能拉伤,身上又怎能中那么多刀?
如果孙运华是逃兵,人民为什么那么无私地去抢救他、敬重他?
人们还要问:徐州铁路公安分处又为什么出具这样的证明。
当然,我们承认新闻作者在用词上的夸大其词。但基本事实是准确的,这怎么能说新闻稿件与事实不符呢?
人啊!请摸摸你的良心。
根据调查结果,驻疆空军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孙运华同志学习的决定》。
1月28日,空军司令员王海、政治委员朱光签署命令,批准给孙运华同志记一等功,薪金档次由正团二档提前晋升为正团一档。
3月7日,驻疆空军机关隆重召开孙运华同志庆功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和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乌鲁木齐市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人民日报》驻疆记者站、新华社新疆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记者站和《新疆日报》、《人民军队报》等军内外九家新闻单位的13名记者参加会议并采访。
第二天,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新疆新闻》节目中发了较长的消息并加了短评。通过新闻宣传,孙运华的事迹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新疆日报》社收到近二百封读者来信。为选登这些信件,《新疆日报》专门开辟了“发扬雷锋精神、学习孙运华事迹”专栏。
4月15日,《新疆日报》第二版又发表了通讯《活雷锋的足迹——再记千等功臣孙运华》。5月6日,新疆电视台在《西线卫士》节目里又播出了专题片《11·30凶杀案引出的……》,把宣传推向高潮。《新疆铁道报》、《山东临沂大众报》还专门转载了《新疆日报》3月7日的长篇通讯《新时期的雷锋赞歌》。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6家新闻单位报道宣传了孙运华的事迹。
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从报纸上看到孙运华的事迹后,当即作出了在全局开展向孙运华同志学习的决定。孙运华的家乡山东莒南县领导从广播里听到孙运华的事迹后,县委代表全县94万人民给孙运华发来慰问电,给部队党委发电邀请孙运华回家乡做报告。
莒南县委、县人民政府还做出了向孙运华同志学习的决定。新疆石油学院、奎屯市二中等学校的大中学生,就孙运华见义勇为的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奎屯市二中初三(5)班班主任林振霞给报社写信,建议在中学生中加强宣传、学习孙运华同志英雄事迹的活动,并作为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宣传孙运华事迹,在中学生中开展形势教育。
根据驻疆空军党委的安排,笔者参加了孙运华事迹报告组,担任宣讲任务。据笔者统计,在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报告组为军内外先后作报告16场,听众达1.3万人。报告组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每场报告,群众都凝神静听。孙运华那种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斗歹徒的大无畏气概,博得了听众阵阵掌声。孙运华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又使不少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好几次,报告会结束后,群众把孙运华团团围住,有的拿出笔记本请他签名,有的要求与他合影。山东莒南县委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听了三次孙运华的事迹报告,每次都感动得流下热泪。一些领导同志也为孙运华的事迹感动得心绪难平。在庆功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听了孙运华的事迹后,马上站起来同孙运华紧紧握手。他赞扬孙运华为人民立了大功。王恩茂同志说:“孙运华同志同杀人犯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不仅军队的全体同志应该认真学习,而且各民族的人民群众都应该认真学习。我们全军的同志、各族人民都应该像孙运华同志那样见义勇为、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地同杀人犯和一切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为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顺利进行而努力奋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军区第一政委宋汉良听了孙运华的事迹介绍后,赞扬孙运华是活在我们身边的八十年代的“雷锋”。中共山东莒南县委书记邵长福听了孙运华事迹报告后说:“孙运华见义勇为、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荣立一等功,这不仅是军队的光荣,也是沂蒙山老区人民的光荣。”莒南县政协主席尚延生说:“好长时间没有听过这样的报告了,孙运华真不简单,为家乡增了光辉。”许多单位反映:孙运华的事迹报告使他们受了一次极为深刻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某飞行学院学员听了报告,群情激昂。他们说:“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而感到自豪,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要挺身而出。”山东莒南县委宣传部长华泓说:“报告真实可信,生动感人,既有对英雄的讴歌,又有对世俗的鞭鞑,很是发人深省。很有教育意义。可惜,像这样的报告太少了。”新疆石油学院维吾尔族院长说:“这样的报告对大学生很有教育意义。”一些听了报告的单位领导纷纷要求孙运华前去做报告。3月17日,当孙运华事迹报告组要去奎屯某雷达团做报告的消息传开后,奎屯市委、驻军和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公安处的300多人赶来参加会议。听完报告,陆军某团政委和农七师公安处领导一再要求孙运华前去做报告。在山东莒南一中做报告时,驻鲁陆军某团政治处主任、宣传股长闻讯,专程邀请孙运华前去做报告。在无法满足他们要求的情况下,该团派人拍摄了孙运华事迹报告录相,给全团2000多名指战员播放,并把孙运华的事迹作为该团正在进行的党员评议的一份教材组织学习。山东省重点中学、临沂市一中的领导得知孙运华事迹报告组到达莒南的消息后,派人专程把报告组接到学校,为2600多名学生做了报告。报告中,学生们十多次为孙运华的报告和事迹介绍鼓掌。报告会后,这个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了“心中有他人”活动。“七一”前夕,新疆啤酒厂还邀请孙运华为全厂100多名共产党员做报告。听了报告后,党员们盛赞孙运华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对这一切,形形色色的人们,你该做何感想!
当一个人从默默无闻,骤然间成为人们崇敬的英雄人物之后,他就得承受历史的曝光。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他的昨天、过去,潜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了解支配他行动的究竟是哪根神经。亲爱的读者,请你同我们一起追寻吧!
[孙运华档案]
孙运华,男,1948年出生于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63年入伍,先后在济南军区某部当了三年报务员,以后被选进航校学习飞行。1971年毕业后分配到成都军区空军某团当飞行员。1974年随部队调防进疆。1977年因耳眼疾病停飞,改做地面工作。曾担任过司令部管理员、参谋、团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
[鉴定评语]
24年来,孙运华从地面到天空,又从天空回到地面,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正如他说的那样:“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就要干好啥。”
[档案卡片一]
孙运华当独立大队(相当于团)参谋长时,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晨起床号一响,他就扎着腰带往操场上一站,部队的起床动作更快了,出操的号子更响了;每天晚上熄灯号一完,他就一个一个中队地转一圈,原想马虎的战士也不马虎了;星期天、节假日,他经常替家属随军和家属临时来队的干部值班。全大队干部战士的冷暖全都挂在他的心上。诸如谁家过冬没煤烧,哪家火墙有漏洞等芝麻小事,他全记在小本子上。有个飞行员去内地疗养,临走放心不下家里的冬备。孙运华把要办的事情一一记下后说:“放心去吧,家里的事有我们。”之后,他带着战士一件件地干,一笔笔地勾。本子上的事情勾完了,到家里一检查,引火柴不多了,他又派人劈了一大筐送去。感动的那位飞行员家属连声道谢。
[档案卡片二]
1985年3月,大队从云南前线轮战归队,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那天,各种器材设备运到火车站准备装车,晚上需要人看管。身为参谋长的孙运华,把劳累了一天的同志们安排到房子里住下后,自己拿件大衣在站台上守了一夜。,
[档案卡片三]
1985年3月,孙运华所在部队撤编。他不急自己后路,但为部队的财产操心。他建议部队成立了一个物资清查小组,并自任负责人,带着几名同志对部队的装备、桌椅、机械设备造册登记,甚至连一把铁锹都要核收入库。有的物资被私人借用了,他不怕得罪人,拿着借据挨门去要。“部队马上要撤编了,借的东西也该入库了。如损坏或丢失,那就折个旧付款吧!”他这样认真负责,大家便纷纷主动归还所借的部队物资。当孙运华调离时,留给接受单位的是一本账面清楚、账物相符的账册。
[档案卡片四]
1988年8月,己当了四年师副参谋长的孙运华,仍不忘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条共产党员要求自己的格言。办公大楼的下水道堵塞了,臭气熏人。他找来竹片子,不声不响捅了起来。几个干部看到后也脱掉鞋袜,挽起裤腿,七手八脚干开了。
作者采访随笔:
孙运华这种工作姿态和作风,不正是雷锋同志那种:“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精神的体现吗?
孙运华如是说:
那天坐在为我举行的庆功大会主席台上,不知为啥我突然想起了妻子。我心想,如果那时刻她坐在台下这激动的海洋里,一定会高兴地哭起来。
我爱人张苏利是一位老军人的女儿,现在家乡小镇的银行营业所工作。她是个直率、贤惠的女性。结婚14年来,她默默地承受着本应由我分担的全部家务。侍候老人,抚养孩子,里外操持。生活该有多少困难呀!那年房子漏了,妻子和好泥巴,却爬不上房。来信叫我回去修修,可我工作忙走不开。无奈,每到下雨时妻子就把锅碗瓢盆都摆在地上接水。有时回去晚了,屋里就和了泥。记得1978年6月,妻子从部队探亲回到家,屋里的雨水积了没膝深,仅有的一点家当全都泡在水里了。
1979年3月,妻子产期临近,身边无人照顾,希望我能请假回去,可我当时还是忙得走不开。没办法,她只好拖着笨重的身子自已往医院跑。走到半路她肚子疼得不行,幸亏一辆小拖拉机路过,好心的司机把她送到医院,才没有发生意外。如今孩子都大了,想起这些往事,心中便不由升起一缕歉意。我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但我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我感到问心无愧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军人,我时刻没有忘掉自己对党、对人民的神圣责任。
张苏利如是说:
打我和孙运华结婚那天起,我就希望能沾他一点光,随军到部队,或者他尽快转业到县城。我不止一次地求过他:“你不为我想想,总该为我们以后想想,为我们孩子想想,你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跟山里娃一样受穷吗?”我盼望了14年,孩子已10岁了,仍还没有盼出个名堂来。
部队领导如是说:
按规定,孙运华一结婚就可以办理随军手续。虽然部队驻地远离城市,随军家属的工作不好安排,但再难也难不住他这个后来有了一定职权的人物。其实,他任独立大队参谋长时,已给家属找到了一份工作。正准备办手续时,一位基层干部闹着要随军的事传到他耳朵里。他没有批评指责那位干部,而是慷慨地让出了那份好不容易准备给妻子的工作。他任师副参谋长,担任直属队党委书记工作,权虽不大,但给妻子在管辖的单位、企业找一份工作还是不成问题的。不知道他召开过多少次研究家属就业问题的会议,唯独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妻子。不管他妻子有多少怨言,他总是呵呵一笑,用那句快使妻子的耳朵听出茧子的老话做解释:“我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体谅国家和部队的困难。”
孙运华也曾有两次转业的机会,但他都毫不吝惜地放弃了。1977年,他停飞后完全可以申请转业,但他却没有张嘴。当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爽快地表示:“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组织上根据需要决定让他担任司令部管理员,他二话没说就走马上任了。1985年百万大裁军,他所在的独立大队撤编。己任参谋长四年多的孙运华又一次遇到了转业的好机会,只要张张口,组织上准能放行。他岳母得知部队撤编的消息后,还托人在日照市为他联系好了工作,写信劝他当即立断,莫失良机。然而当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仍是那句话:“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组织又决定让他留了下来。
孙运华在军营已度过24个春秋。24年来,他从没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既使他休假时遇到孩子有病、妻子住院,也没要求续过一天假,而且每次休假都是提前归队。在大家与小家、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把感情的砝码压在国家和部队这个大家一边。这不正是雷锋同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奉献精神的体现吗?
战友老乡如是说:
孙运华是沂蒙山的儿子。他身上充满了老区人民那种耿直、善良、仗义的正气。所以他的为人是刚正不阿的。二十多年的部队生活,锤炼了他这种正直的秉性。
那是1981年11月,孙运华探亲回家,在郑州站中转登车时,发现将要启程的一节车厢门口有人行凶,三四个留着披肩发、小胡子的小伙子,正对一个没有丝毫反抗能力的老人施以拳脚。他放下行李,大呵一声:“不许打人。”一个精瘦的小个子朝他吐了口唾沫骂道:“穷当兵的,他妈的少管闲事。”接着就一拳向他砸来。他一闪身,小个子扑了个空,背上还挨于孙运华重重的一拳。几个家伙见事不妙,拔腿就跑。孙运华把老人扶上车,给老人找了个位子坐下来后才知道,老人走完亲戚回安徽,刚上车就碰上那个小个子来掏包,被老人一把抓住。可老人还没有来得及喊一声,就遭到那帮家伙的一顿乱打。说完,老人一摸上衣口袋,100多元钱还是被偷走了,气得哭天喊地。孙运华一路安慰、照顾老人,临分手还给老人20元钱。老人感动得要给他磕头。
还有一次在兰州火车站,孙运华忽然看见一个小偷在盗窃一个姑娘的钱包。孙运华一把抓住小偷的手,命令他把钱包还给她。小偷看到管闲事的是个解放军,便威胁说:“你放聪明些,各走各的路!”“不行,跟我去公安局!”小偷见孙运华不吃他那一套,扔下钱包跑了。那位姑娘顾不得捡地上的钱包,拉着孙运华连忙道谢。
孙运华爱管闲事在部队也是出了名的。有些同志劝他说:“这年头给别人做好事能值几个钱?”孙运华却总是耐心地解释:“不管啥时候,不管啥地方,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个军人。”这就是孙运华要求自己的尺度和标准。
当我要结束这篇报告时,不禁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言行为自己镌刻着碑文。”想起了孙运华在日记本上写给自己的那句告诫:像雷锋那样。这些年来,孙运华正是像雷锋那样,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镌刻着碑文。有谁说他不像雷锋呢?
啊,又见雷锋!
作者:樟楠
2007年4月
转自天山网:http://www.tianshannet.com.cn/culture/content/2007-04/12/content_1798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