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经说过:“我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东西就是:大众从未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历史会重复上演,故事也会以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不断发生,但不同的是,当用血买来教训之后,是原地踏步,还是在反思中前行?更多得取决于你的学习与反思的能力,“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本期《基金周刊》力图勾画出部分具备代表性的基民在牛熊转换间的投基历程,从其投资心态的转换与心得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与教训。
⊙本报记者 吴晓婧 谢卫国
决定结果的是毅力而非头脑
在我们对于基民的采访中,有一类基民具备如下特点: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却不能将书本上的教条与实际投基操作很好结合。通过不断地投资基金,一次一次地试错,用血的教训不断地进行总结,却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其投资理念也不断动摇。
“投基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头脑而是毅力。”这是26岁的王小姐在3年投基生涯后所发出的感慨。
因为大学的时候是学的金融,大学毕业后,王小姐就开始用工作积攒下来的钱进行理财。“没有那么多时间自己炒股。”王小姐说,“当时就听朋友的意见买了基金。”
第一次买基金,王小姐选择了她认为风险最小的货币型基金。“那是在2006年左右,用了一万块钱买了一些货币型基金,大概年收益是在3%点多吧。”
后来股市开始上涨,看着我的很多朋友买的股票型基金赚得都比我多,于是我把货币型基金换成了指数型基金。记得当时是8毛多买的,结果后来涨到1块多钱就抛了,但后来这只基金却一路上涨,到了2块多。当时,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就是对于基金要长期持有。
后来股市涨到了6000多点,大家都说会涨到一万点,于是我用了自己70%左右的积蓄买了一只股票型基金,但这只基金在我买后不久就一直跌,本来想止损的,但想想上一次的经历,决定长期持有,犹豫之间就错过了赎回时机,直到后来亏了大概40%左右,我痛下决心,将那只基金进行了赎回。之后,我又总结出一个经验,对于基金还是不能长期持有,而应该做波段。
今年以来,我就不断地做波段,但对于市场的预测总是不准,错过了几次市场大涨行情后,结果到现在,本金都亏得还剩下20%多了。王小姐感慨地说:“人不要老是抱着能一把抄到大底、抱个‘金娃娃’的想法。高抛低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现在回过头来,回顾自己的投基历程,王小姐自嘲道:“真是一错再错,用血买了的教训啊!事实上,大学时学金融学,我认为自己还是有点投资技巧的,但现在看来,还是高估了自己。我每一次投基都在总结经验,可为什么还是一错再错呢?就是没法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嘛。”
有人说,投资应该逆人性而动。而事实却是,人性的弱点总是充满贪婪、恐惧或者是愚蠢,这是完全可以预测的,但是我们却无法预测这种人性弱点的发生顺序。因此,“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是别人恐惧时贪婪。”成为许多人懂得的道理,却无法按此进行操作。
“现在我在看关于巴菲特的一些书籍。”王小姐说:“我发现其实最好的投资理念都是最简单的,最朴实无华的,但却是最难用毅力来坚持的。现在投资基金时,我常用巴菲特的一句话告诫自己:想要一辈子都能投资成功,并不需要天才的智商、非凡的商业眼光或内线情报,真正需要的是,有健全的知识架构供你做决策,同时要有避免让你的情绪破坏这个架构的能力。”
对基金经理不必过分“迷信”
2007年,可谓是国民理财意识觉醒年。对于国内大多数理财意识刚觉醒的投资者而言,购买基金是获得专家理财的一种投资渠道。在去年单边上涨的大牛市中,不少基民获得不菲收益,与此同时,基金经理也不断地被“捧高”甚至“神化”,而当市场掉头向下,基民的情绪却过多的宣泄在基金经理身上。
然而,对于市场中另外一类投资者,他们具备专业理财知识,同时具有多年炒股经验的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择股和择时能力,他们怎样认识基金?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一位投基高手,其对于基金的认识,虽然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不同,但其理念仍有值得借鉴之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看待基金的新视角。
32岁的张先生,从事的是管理工作,投资股票已有十多年的经验,而最近两年才开始涉足基金投资,在他看来,只要具备择股的能力,更好的选择是投资股票而非基金。因为基金经理是人不是神,也会犯错误,也具备人性在投资中很难克服的弱点。但是,将基金作为一种理财的工具进行资产的部分配置,在特殊时间进行无风险套利或者做一些风险较小的波段操作,却是很好的选择。
在张先生的投基经历中,近期最得意的一次是成功捕捉“9·19”反弹行情,利用大盘罕见的大涨机会通过指数基金进行套利。由于在政策利好刺激下,当天大盘个股几乎全线涨停,难有介入机会,张先生果断买入某指数基金。短短几天时间,即获利7个点,而在今年的行情中,投资股基获利实属相当不易。
在张先生看来,现在投资国内基金产品非常多,偏股的、偏债的、保本的、QDII等等,投资者选择的面很宽。当然,要运用好基金这个理财工具,还是要具备一些条件。
首先要具备专业的财经知识,并清楚自身的收益要求。“对于投资者而言,‘刀叉棍棒’什么兵器都可以用,但要拿适合自己,60岁老太太最好拿棍棒,否则,拿个刀叉,指不定还没摆弄开就把自己给伤了。”
张先生强调:对基金的态度应该是不迷信、不悲观、注重适用性。首先,不迷信专家理财。既然是人为操作,就有可能对形势和行情产生错判。其次,不悲观。指数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仓位被动配置,比如股票型基金,仓位基本在65%以上,这样一来,股指下跌必然导致基金净值亏损,所以买不买股票型基金完全在于你自己的判断。另外,要注重适用性,投资适合自身情况的基金很重要。
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市场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一位具有7年多投基生涯的李先生很坦然地反问记者:“用更长更远的眼光来看市场,短期的大跌大涨又有什么关系,选定一只基金后,我就会长期持有,而不会过多关注短期净值的涨跌。”
事实上,李先生的表述正是代表着一部分基民的心态以及对于基金的认识。李先生认为:基金的宗旨是“受人之托,替人理财”,投资者购买基金,从根本意义而言,就是购买专家理财服务。
30岁的李先生对记者说,当初选择投资基金,一是没有足够的知识,二是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精力,因此,难以对市场做出判断并及时操作。李先生说,刚开始购买基金时,也会和关心基金的净值波动,自己的情绪也会随着市场波动。后来,我想通了:如果用1万元买基金,顶多就是把1万元亏光,但若有耐心,就可能赚1万元,甚至5万元。一般投资人选择几只股票,可能会比基金收益高,但如果择股能力不行,风险也会很大。基金则不得不分散投资啊!所以亏光1万元也是不可能的。
谈起择基思路,李先生说:“首先他会选择一些业绩较好的基金公司,然后再从这些基金公司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目前,他手里持有的基金有5只,已经持有3年左右了。”(记者发现,按照一些机构的评级,他手里的5只基金,有3只获得五星)。
当记者问李先生为何如此坚信基金的投资理财能力以及为何有如此坦然的投资心态时,李先生说:“我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数据:在过去的70年里,曾发生过40次超过10%的大跌,其中有13次属于令人恐怖的暴跌。因此,每当市场大跌,我很忧虑的时候,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的40次大跌,来安抚自己以求平静。现在看来,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较为合适的价格买入那些比较优质的基金。事实上,我也很少去理会政治及经济的预测报告,我觉得如果因为某些未知的事件而心生恐惧,从而改变我的投资决定是很不明智的。”
这让记者想起了一句话:假如经济长期表现得很好,市场也会有一样的表现,短期而言,市场是一台投票机器,而且有时人们投票时非常不明智,但是长期而言,市场是一台体重计,用来测量企业的重量有多少,以及长期影响企业价值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