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2008年的北京现代做一评价,与2007年汽车市场21%增速下的其市场份额的下滑正相反,在今年以来总体市场增速放缓的时候,北京现代却正经历着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高速增长。
在这其中,技术、制造品质这些曾看起来与北京现代有些远的词,成为这一轮复兴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比如御翔这个车,确实是好产品,但从市场上而言,我们就是卖不过同级车。”北京现代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苑文学半开玩笑地评价着自己的座驾。
至于个中缘由,苑文学坦言这与此前现代汽车引进的产品几乎没有本土化的适应性改进有关。在他看来,随着北京现代技术中心第一期工程的建成,这个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可以说在实现了63个月产销量过100万辆之后,北京现代不仅用投资12亿美元的第二工厂保证了世界先进的制造品质,更在用实实在在的研发能力建设进行着自己下一次中国“奇迹”的积累。
从无到有
“我到北京现代那天就算有技术中心了,就我一个人,过了一个礼拜我的秘书来了,技术中心就从我们俩开始的。”苑文学笑着说道,2006年7月1日他来到北京现代,一个月后,随着原有的产品工程部十几个人并入,技术中心算是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员工。
其实按照合资协议,北京现代在建立之初就有成立技术中心的要求,但韩国企业固有的对技术把持甚严的习惯,这个规划中的“中心”一直没能成为现实。
尤其是2001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让北京现代在诞生之始就创造了“现代速度”,3年多的时间累计销售汽车50万辆,销售收入620亿元。
对一个刚诞生的企业而言,这样的数字让人欣喜,也不免让人头脑发热。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让现代汽车更加忽视合资企业研发能力的作用。
但中方却始终没有放弃建立研发中心的想法,据了解,正是因为要与韩方协商在第二工厂的同时建设技术中心,原本应该在2005年奠基的第二工厂整整推迟了一年。
2006年4月,北京现代第二工厂奠基,但本应同时动工的技术中心却没有开工。“双方仍在协调技术中心的具体建设方案,对于具体的投入、购买那些设备乃至技术中心的能力等级,双方都有些分歧。”
不过在进入2007年后,双方很快认识到了研发中心的重要性。
市场教训
2008年1月23日,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金芳新在北京宣布,2007年,北京现代销售整车23.1137万辆,仅完成2007年产销计划26万辆的89%,销售排名第一次出现大幅下滑。
这对于此前高速增长的北京现代来说,似乎是一个猝不及防的打击。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正如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所言,“销量的下滑让我们能静下来反思此前发展中的问题,也为中韩双方改变想法、加强沟通提供了机会。”
此时的技术中心刚刚完成了计划书的制定,2007年3月才在原有基础上开始外围的招聘。尽管如此,合资公司双方都认识到了在产品引进的过程中,培养当地研发团队、针对中国市场进行适应性改进的重要性。
一个典型的对比就是凯越,其原型车是通用大宇的Nubira,这款与伊兰特同级的轿车,在韩国以及其他国家销量都低于伊兰特,但在中国却远远高于后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正是其背后泛亚技术中心身后积淀的本土化改造能力。
适销才能对路,这样的原则在中国这个特色鲜明的市场更加突出,而此前北京现代的产品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引进,难免销售后劲不足。
能力形成
尽管双方都认识到了技术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克服的困难却有很多,毕竟在全球范围内,北京现代是现代汽车的第一家合资企业,韩方对于这样的模式也没有太多经验。
苑文学想的则更多,尽管随着工程建设的开始,这个投资5.1亿元的技术中心日渐成长,但大楼可以一天盖好,团队的研发能力却不能一天形成。
“按照我们的计划书,2009年之前都是能力形成阶段,首先要搭起研发队伍的框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项目可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为了这个目标,苑文学坦言到目前为止他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在不停地找项目、写计划书,以求这个83人研发队伍在人员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始终能处在工作状态之中,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的技术中心正严格按照苑文学的阶段目标推进,最近的一个项目,也是苑文学口中的“大项目”,就是明年将要上市的伊兰特和索纳塔的本地化改款。虽然更多地集中在外形的改进,但在苑文学看来,不论对于北京现代还是技术中心,这都是一个重大的标志。
“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经过阶段性的建设具备开发全新整车的能力,而眼下的阶段性目标就是今年到明年大概有100人左右做现有产品的本土化的改进。”分阶段、滚动发展,是苑文学一直强调的发展模式,从其整车开发能力的最终目标来看,北京现代将要打造的是在合资公司框架内的完全自主开发能力。
也许正如苑文学所言,在技术中心成立之前,北京现代只是一个工厂,随着技术中心的建成,它才真正成为一个企业。尽管他也表示目前在资源利用、沟通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合资双方对于本土化研发能力的建设决心已经可见,并且在持续向好。
“虽然在合资企业的框架之内,但最终技术中心具备整车开发的能力和团队,无疑也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重要力量。”用更开放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进步无疑值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