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开始,安德斯让全班学生起立,把教室里的桌椅全部移到一边,然后在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大圈。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先让一位学生自愿扮演公司的一位员工,站到圆圈当中,并选择自己感觉最佳的方式和姿势走路;然后另一位学生自愿扮演该员工的主管。主管被告知他/她不喜欢该员工的走路方式,要想办法让员工做出改变,直到员工走路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期望为止。在此过程中,主管可以用表情和各种肢体语言与员工沟通,但绝不能用口头语言。因此整个改变员工的过程用“哑剧”的形式完成。
游戏规则讲述清楚后,安德斯就请学生自愿举手参与。一个学生举手表示愿意扮演员工的角色,安德斯就让他站在中间开步走,这个学生就迈着慢吞吞的步子,低头若有所思的样子,沿着圆圈走了起来。然后扮演主管的学生上来了,只见他盯着“员工”看了一会,就猛然站到他的面前,让他止步的意思,并用眼色示意他看他的示范动作:抬头挺胸、步履矫健。然而,“员工”抬头看了他一眼,还是继续以自己原有的方式行走。这个反应似乎出乎“主管”的意料,他十分吃惊的样子,一时不知所措,只能跟着这个“员工”的步子走了起来。安德斯于是叫停,问他们此时各自的感受和想法。“主管”说,我认为他走路的方式过于缓慢,与公司运作的节奏不相匹配,因此希望他能够改变,按照我所呈现的方式行走。我试图用权威的方式令他对我敬畏,因为我是主管,可是他对我不加理会。“员工”说,我之所以那样走路是因为我想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稳扎稳打,做什么事都慢条斯理,考虑周全。我也看出“主管”似乎不欣赏我的表现,但他让我止步的夸张举动让我反感,有强迫让我接受之嫌。我是一个自主的人,没有必要绝对服从。安德斯于是问“主管”,听了员工的话,是否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看“主管”还是一头雾水的样子,安德斯就让“员工”继续走他的路,而他自己则当起了“主管”的角色。他先是慢慢地顺着“员工”的步子在他的身边行走,仿佛在体会处于那样的情境中“员工”的心态,然后用很自然的方式轻轻挽起了“员工”的手臂,诱导他踩着自己的步点逐渐加快步伐。“员工”似乎有些诧异,看了他一眼,安德斯就立刻用另一只手托起他的下巴,把他的头抬起来,同时用越来越快的步伐引导他向前行走。渐渐的,“员工”似乎若有所悟,就保持着这样的状态走了几分钟。安德斯于是松开挽着他的手臂,让他独自行走。
这一对表演完之后,学生们似乎有所领悟,但显然还有不少疑惑写在脸上。安德斯于是又让没有表演过的学生继续游戏。第二个“员工”上来了,与第一个不同的是,这个“员工”走路不仅快,几乎小跑,而且“横冲直撞”,一会儿从圆圈的这个角落冲到对面,一会儿又从另一个角落冲到另一面,似乎是那种觉得工作充满压力,还没忙完一件事,又匆匆忙忙去做另一件事的典型。看到这样一个“员工”,好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当他的“主管”。安德斯这次选了一个女生来当“主管”。女生走到圆圈中间的时候,“员工”还在冲来冲去。女生观察了片刻,就和“员工”一起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笑。正当“员工”备感困惑的时候,女生一把拉住“员工”的手,让他放慢脚步,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像原来那样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在“主管”的外力抑制下,员工不得不慢了下来,等到新的走路节奏稳固之后,女生放开了自己的手,但却让那只手向前伸出,为员工指明走路的方向。她让员工看着她的手,然后用手画了一个大圈,示意他应该围绕着圆圈走路,而不是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东碰西撞。“员工”终于领会了她的意思,高高兴兴地走了起来。
这样的游戏一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差不多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表演的机会,有的改变过程顺利,有的则不那么顺利。在游戏结束时,安德斯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想法。一个学生说,看来想要改变员工原先的不正确行为,首先得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员工的位置,去体会他为什么如此行事的原因,然后再去纠正他。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如果不因势利导,而是强迫执行的话,员工内心的抵抗情绪会很强烈。另一个学生说,领导应该心里很明确自己想要员工表现什么样的行为,不要表现什么样的行为。有时员工的错误行为也可能是主管沟通失误的结果,不能全怪员工。而当发现员工出现了不该出现的行为时,就应该及时想办法,给出清晰的指令,然后自己以身作则,对员工手把手地加以引导,员工才会心悦诚服地去表现领导想要的行为。还有一个学生说,从这个游戏中,他看到其实改变和被改变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员工和主管两方面的理解和配合。而强调员工和主管是一对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的共同体,会有助于双方的彼此理解。安德斯对同学们的感悟很满意。他最后透露说,这个游戏就是他培养宜家家居管理者的“杀手锏”。
从这个看似异常抽象的游戏中学得的关于“领导带路”的学问,可能是许多堂大会口号式演讲的效果所难以企及的。它将在学生们的记忆中回味良久,为他们以后的管理生涯提供一个难以磨灭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