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帽子  祝永亮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物流速运 » 正文

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启动 为本土物流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29  浏览次数:193
核心提示:  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在北京启动了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这是我国服务业中率先启动的产业损害预警系
 

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在北京启动了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这是我国服务业中率先启动的产业损害预警系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表示,开展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是产业预警工作在服务业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与创新,对于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水平、促进我国物流业对外开放及物流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预警机制应运而生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75.2万亿元,比刚入世的2001年增长2.8倍;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1.3倍,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6%。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物流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发展壮大,市场集中度和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代表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发展加快。

然而,当前我国物流业仍面临着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薄弱等问题。陆江向记者介绍,目前我国物流效益低下,物流成本从2001年以来一直在18.3%-18.9%之间徘徊,这项指标比发达国家10%的水平高一倍左右。国内物流企业实力也较弱,2007年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营业额达323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物流企业中国远洋集团只有154.1亿美元。此外,我国物流企业还面临激烈竞争,中国物流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关注重点、投资热点,一些跨国公司借助现代的物流理念、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抢滩中国市场。例如,时下外资企业在中国国际快递业已占有80%以上的份额,而且越来越占有强势地位,本土物流企业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外资物流企业已对我国物流行业,特别是对于国内物流企业构成严峻挑战。

“某国家总统曾说,‘谁控制了流通谁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现代物流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的复合性产业,目前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企业在成长壮大中,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产业还很脆弱,像小孩一样需要呵护,使他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运用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手段,积极应对我国物流市场对外开放以及外资进入中国的挑战,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物流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从这个角度而言,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启动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陆江说。

为国内物流企业编织“保护网”

商务部部长助理鲁建华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正式启动的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首批选择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型物流企业50家作为重点监测企业,将为分析现状、了解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供数据支撑,促进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蔡进告诉记者,由于物流行业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统计在内的各项基础工作近几年才刚刚起步,缺乏涉及产业安全方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与数据资料,因此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工作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少到多,循序推进的方式进行。

蔡进介绍说,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主要是利用重点物流企业物流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等方面指标,通过预警模型和专家系统,对物流产业运行、物流市场发展变化、物流企业经营动态进行跟踪监测。同时通过调研对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运营情况、市场占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判断可能存在的产业损害异常情况,并及时向行业和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为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蔡进认为,通过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运作,可以尽量避免少数外资物流企业对市场份额的垄断及对我国物流渠道和网络资源的控制,避免因物流管理方式的差距造成经营模式的差距而导致的贸易限制。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经营与管理方式上明显落后于跨国公司,因此很容易在对外贸易中受到限制。比如我国目前对外贸易中70%-80%的出口商品是按离岸价结算,而70%-80%的进口商品是按到岸价结算,这意味着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物流服务增加值往往被外资所垄断。此外,该机制的运作还可避免少数外资对高端物流领域的控制,如航空物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标准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