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开始,为了缓解巨额贸易顺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调控部门多次下调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而这一调控思路,在2008年遇到空前严峻的挑战。在信贷资金紧缩、海外经济衰退、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非常严峻。在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不断传出相关企业陆续倒闭的消息。
对于这一行业经营状况,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因此面对行业经营困难和企业亏损倒闭现象,调控部门不应该施以援手。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并不认同。尽管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讲,纺织服装行业的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但这绝不意味着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就对整个行业施以炼狱般的剧烈调整。
事实上,当下的经济环境绝非是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大规模重整的合适时机。因为在众多超常因素的共同累积作用下,人为地强力整合会为此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纺织服装行业属于中国理应集中发展的行业领域。目前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低水平重复竞争,缺乏品牌创意等技术性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整个行业应该被彻底淘汰。产业发展的真正目标是如何实现结构合理的优化,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因此,判别一切调控政策和社会后果的绩效如何,都应该以此为标准。目前,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和技术能力尚未获得实质性提升;如果调控政策不仅不对产业施以扶持,反而继续以加速产业整合为幌子进行政策紧缩,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纺织服装行业退出历史舞台,把中国这一产业比较优势拱手让给其他东南亚竞争国家。而留给中国的,只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无须讳言,中国目前还没有做好大规模淘汰低端纺织服装企业的准备。这一准备至少要包括如下内容:其一,针对产业升级所固定化的财政资金投入预算及管理制度;其二,系统而全面的鼓励产业升级的优惠政策,涉及信贷、税收、就业等多个方面;其三,针对企业主以及产业工人的福利性培训措施,让相关的一线从业人员能够在基本素质上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其实,只要完善的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所谓的产业升级根本就无需外力压迫,就能够以平稳、妥善的市场化方式逐步实现。那种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只会以宏观经济衰退、社会震荡加剧为惨痛的代价。就此而言,提高相关行业出口退税率,只是调控政策转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