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此一波行情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纺织行业优胜劣汰,加速结构调整,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尽管利润空间下降,但仍能渡过难关。国内实力强、规模大的纺织企业反映,成本上升而成品价格不涨,导致纺织利润空间下降了3-4个百分点,由原来的8-10%降为5-6%,大型企业尚能承受。
但另一方面,对于利润率普遍在3-4%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利润降低几个百分点就难以承受了。不少地方棉花协会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远不如统计报表那样乐观。为了获取银行贷款,一些企业高报了纺纱产量;一些企业上报的利润中,包含了房地产、证券等其他业务收入,掩盖了纺织主业的困难。据统计,2008年一季度,全国累计纱产量458万吨,同比增长10.2%,增幅下降近一半。
当前纺织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出口受阻,而拉动内需有个过程,因此棉协建议,在棉花进口和纺织品出口方面应采取适度灵活政策,帮助纺织业渡过难关。一是调整棉花进口税率,二是调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三是保证纺织企业流动资金供应等。
从6月份起,国家已经下调了进口棉征税水平,这有利于保证国内棉花市场供应的充裕,对于降低纺织企业用棉成本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棉协认为今年纺织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多,仅靠进口关税下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还需调整与棉花、纺企有关的政策,发挥组合效力,多方面应对。
转眼已近8月,再有2个月,新棉也将上市。棉价放在往年早已启动,今年却没有上涨的迹象。纺织不动,棉价难动。一旦纺织企业因亏损而停产、减产,对国内棉花的销售又将产生影响,并将直接损害国内棉农的切身利益。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可谓一损俱损,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据棉协介绍,今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为8816万亩,和去年基本相当,总体气象条件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喜中有忧的自然还是棉花价格。去年以来,其它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扬,今年二三月份,国家又连续两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种粮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也进一步增加。加上今年种棉成本———化肥、农药、用工等的提高,棉农对今年的新棉价格有走高的企盼,否则不利于棉农增收,影响种棉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