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修养艺术
文化修养是受文化熏陶所禀赋的知识内涵与品位。知识修养并不直接等同于学历、资格,而体现的是学识、阅历、技能等素质条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气质、涵养和才智,同知识结构、求知的价值观及知识效能存在密切关联。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面,含专业知识、边缘学科知识(如相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以外的医学、自然、地质、哲学等)、社会阅历、管理技能(策划、计划、组织、培训、演讲等能力)、专项技术、生活常识等范畴。光学习专业知识,不了解社会形态,生活常识少,管理技能低,知识的层面就窄,文化底蕴就浅,能发挥的管理能量就小。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除具备系统的管理知识外,还应博览群书,关心社会形态,不断丰富人生阅历,并积极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培养有韧有余的管理技能。
求知的价值观反映的是求知的目的和态度,是文化修养的核心内涵。人生的志向(追求)不同,求知的价值观就会不同,所能创造的价值也就不同。有很大部分人少年贫困,于是就立志通过刻苦读书来过上幸福的生活,由于志向短浅,一旦生活环境改善其学习的动力就大大减弱,人生的发展就会停止不前。而胸怀大志的人,确立了有益于社会的追求目标,刻苦专研,苦中求乐,不求回报,不断进取,所创造的价值就胜过享乐主义者。志向不同,求知的价值观就不同,生命的意义也就大不一样。只有站在社会价值的高度来定位人生,追求才会脱离金钱、名利的腐蚀和生命的庸俗。有品位的求知不应该抱着享受和追求名利的利己主义思想,去追求学历和资格。但受名利的诱惑,我国现阶段追求学历的风气盛行,很多学子都是以拿取高学历文凭作为谋求高收入的直接手段,不能说求知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不过将求知同享乐联系太过紧密,其生命价值就大大折扣。有理想的管理者应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求知动机变得深刻起来,这样才易于获得较高造诣。
知识效能是指知识能量发挥的程度。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而知识需要通过运用其效能才能产生。知识是先进的生产力,知识运用得越多,产生的效能就越大,创造的价值也就越高。运用知识是一个实践,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去实践、不去创造,学习再多的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失去了意义。面对经验型管理盛行的环境,作为知识型的管理者就要善于用知识的能量去影响企业,积极营造科学的管理氛围,使知识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品行修养艺术
品行修养是指透过言谈举止表现出的品格和德行,主要通过:个性、性格、气质、情趣、意志、原则、仪表、交往、谈吐等综合特质来表现,反映的是个体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处事方式、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及道德情操。
个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熏陶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并对所处环境作出相对一致、稳定的持续不断的反应,可分为积极、沉着冷静、慷慨大度、急躁等类型。
性格是个体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反映出的心理特点,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可分为:粗心、马虎、卤莽、认真、负责、勇敢等特征。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通过行为表现出的,具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内向型或外向型),主要分为多血质(活泼、敏捷、兴趣广泛等)、胆汁质(热情、精力充沛、易冲动、性急等)、粘液质(安静、稳重、情绪不外露、注意集中等)、抑郁质(善观察、动作滞缓、爱沉默等)四种类型。
情趣是情调、趣味和性情与兴趣,表现个体对事物的反应度、关注程度等。
意志是指毅力与定力,表现个体的执著精神与信仰。
原则是指处事的标准、尺度,表现个体对标准、尺度的把握程度。
仪表是指容貌、着装、姿态及风度,表现个体外在的形体形象。
交往是指交际与往来,表现个体关系的群体范围。
谈吐是指言语及表达,表现个体口才、吐词、语言逻辑、表述能力及态度。
价值观是指对事物价值的观点、看法和评价。
生活态度是指对生活的认识、感受、感悟及行为。
处事方式是指解决、处理问题的手段、措施、方法和出发点。
心理素质是指内心活动对外在影响的承受能力。
精神境界是指意识和思维活动达到的领域与形态。
道德是人们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
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品行修养惹人亲近,受人尊重。俗话说:“江山易移、本性难改”,为了利于个人良好形象的塑造,管理者可分类罗列出重点的修养素质项,按相对完美的标准为自己勾划一个即符合自身性情特征,又符合公众欣赏品位的模拟形象,并严格按照模拟形象的标准去要求自己、陶冶自己、测试自己,通过修心、养性、磨练,逐步改变和弥补自身品行修养的缺陷,促进自己修养境界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