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祝永亮  帽子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保健养生 » 正文

多重困难催促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7-26  浏览次数:134
核心提示:   中国制造曾经让中国产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银行利率上调、出口退税政策
   中国制造曾经让中国产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银行利率上调、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中国制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国务院决策高层频繁走访“长三角”和“珠三角”,纺织品行业的生存现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制造”的一部分,医药企业的经营状态如何呢?7月11日,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神色凝重地向国务院调研组汇报了浙江省医药企业的生存状况。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医药企业影响很大。目前,浙江省中小医药企业60%面临生存危机,其中亏损的占到30%。人民币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调,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源、原材料、用人成本上升等问题,令企业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赵博文对记者说。

    出口利润减少

    浙江是我国医药生产大省。多年来,其医药工业生产总值一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07年,浙江省医药产品出口总额达140亿元,占其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3,在全国各大省份中排名第二。在资本市场受券商力捧的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浙江医药、浙江康恩贝、新昌制药、新和成、仙居制药等,诸为浙江省医药上市公司。

    但随着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目前,这些医药企业普遍遭受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的困扰。

    人民币升值推高了医药企业出口创汇成本。浙江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大省,新昌制药、新和成、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民生药业每年都有产品出口。对于这类外向型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浙江当地一家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仅在2007年,企业因人民币升值而增加的换汇成本就达到3500万元,相当于其上年利润的40%。

    与此同时,贷款利率上升导致企业利息负担加重。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浙江省全省医药商业财务费用比上年上升了29.12%。2008年1~4月,其全省商业财务成本又上升19.64%。浙江某大型商业公司的财务数据显示,2007年该企业利息支出较之2006年增长了24.7%,预计2008年还将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长27.35%。

    “与上年同期相比,我们公司今年1~4月仅利息支出就增加1250万元。”当地某企业的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医药商业整体利润只有0.5%~1%,现在银行利率已大大超过商业的预期利润。

    企业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但是国家给予的政策扶持却越来越少。

    “这几年,国家一直在调整医药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如紫杉醇原料药的退税率已经从原来的17%降为0;而占我国医保商品出口一半份额的西药原料药的退税率则从15%~17%降到13%,今年3月又降到8%;有的产品的退税率甚至降到了5%。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原料药、仿制药的生产也属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利润本来就不高,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更是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赵博文说。

    以民生药业为例,2007年下半年,该企业外贸出口业务中,出口退税率下降8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导致产品出口成本上升282万元。2008年1~5月份,出口退税率下降导致其产品出口成本上升267万元,估计今年全年出口退税率调整影响企业出口成本达600万元。

    “仙居制药也一样,从2007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导致企业减少利润1328万元,占到利润的4%。”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2008年3月,财政部公布了调整出口退税商品清单,很多医药化工原料产品(主要集中在税号29系列当中,共涉及近70种产品)都在调整范围之内,其中绝大多数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都下调到5%。

    经营困难增加

    在医药企业因为国家金融政策导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的同时,日常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也让企业感到雪上加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总预计,2008年其所在企业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将减少利润1200万元;由于原料药价格上涨将减少利润2500万元。

    同样,由于粮食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浙江某原料药企业仅此一项成本增加就达2000万元。

    其实,不独浙江省医药企业如此。石药集团相关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石油去年的平均价格为70美元/桶,现在已经涨到140美元/桶,石油涨价对石油化工的衍生物———乙醇、丁醇生产成本影响巨大。今年6月份,石家庄的蒸汽价格已由103元/吨上调到193元/吨。仅此一项,预计今年石药集团维生药业成本增加接近7000万元,石药集团能源成本年增长1.7亿元。此外,还有环保标准提升加大了企业的运营压力。

    “综合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约20%,而且这种形势还将延续下去。”

    石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中药企业老总,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平也无奈地表示,今年上半年中联药业虽账面上出现盈利,但企业成本的增长又把盈利“吃”进去了。

    此外,新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经过测算,浙江省医药企业由此平均增加8%的人力成本。

    然而,最让医药企业头疼的还是奖金面的紧张。在赵博文看来,医药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问题,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赵博文表示,医药产业是研发驱动型产业,其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增长。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就是研发,外资企业通过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工艺、新剂型来占领市场。本土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进行创新。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进行大投入。但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令不少医药企业资金链断裂。

    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浙江省全省贷款减少440亿元。“一些医药企业之所以有很多好的项目没有推开,主要受困于资金不足。企业一方面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又难以从目前的资本市场上融资,其发展举步维艰。”赵博文说。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分析指出,当前劳动力、能源等各方面的成本都在上升,贷款收紧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获悉,目前浙江省内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不得不向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利息少则月息2分,多则达到月息4分~5分。

    “目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医药商业现金流断裂。医药商业一方面‘忍受’着医疗单位拖欠货款的痛苦,拖欠期一般长达3~6个月;另一方面则面临着银行压贷。现在整个医药商业都分辨不出该不该做生意———不做生意肯定不行,可是做了生意又收不来钱,收不来钱银行就不给贷款,没有钱就做不了生意,如此这般陷入了恶性循环。”赵博文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焦虑。

    产业亟待转型

    在本月初的一次公开会议上,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向与会企业家承诺“政府将和企业一起,齐心共渡难关”,并透露下阶段浙江省将采取的四大帮扶举措中就包括“改善从紧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环境”。

    为缓解企业目前所遭遇的困难,赵博文也对国务院调研组提出企业的三点期望:一是建议国家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够采用“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方式,即对市场预期比较好、风险比较低的企业,国家不仅保证其能贷到款,还应增加贷款;对那些预计效益差、风险比较大的企业,则不妨采取“压”的方法;二是适当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该高的还得高”;三是灵活应对人民币升值。

    但谁都明白,无论是地方政府救市,还是中央政府放松宏观调控,对产业发展来说都非长久之计,更非根本之策。

    应该说,在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下,纺织行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面对大范围的纺织企业倒闭,原太平洋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却表示,这并不是一个坏现象,因为它可以加速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让天更蓝,水更清。

    “‘中国制造’要远离无序竞争和重复投资。仅仅因为《劳动合同法》和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就使一些传统制造业‘扛’不住了,这样的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严介和对媒体断言,“将来剩下来的1%的企业,必须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医药行业来说,企业要走出困境,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是根本。

    从整个产业发展来看,本土企业对产业的控制力正逐步削弱。众所周知,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已控制了我国药品的高端市场。有关数据显示,在全国1万多种药品专利中间,80%的为外国研究机构所有;在医院市场,外资企业的产品占据着60%~65%的市场份额,占全国药品企业90%的本土企业只能抢占剩下的不到40%的市场空间。而在国际市场,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也颇符合经济学利润分成比例的“微笑理论”———处于两头的高端技术、品牌和流通、销售领域,大多都被跨国公司控制,“中国制造”不过是在中间部分利润最低廉的加工环节分到了一杯羹。

    “这说明我国医药产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指出,“这种低附加值、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状态难以应对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等变化。”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要想提高抗风险能力,必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赵博文称,“我个人认为,首先,相关部门必须对现有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严格把关,防止过度竞争;其次,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兼并、联合,建立战略联盟,把企业做大做强;最后,企业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在‘高’、‘新’上下功夫。”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制造”如果能够用技术研发、品牌创新来应对目前所面临的危机,那么危机就会变成机遇。事实上,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医药产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