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东部非洲的神秘起源于乞力马扎罗山西高峰边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在这处被当地马塞人称为“上帝的庙殿”的地方,一棵含羞草树的浓荫下,那片阳光炫目的平原上,3只硕大的鸟蜷伏在大地上,10多只鸟儿在天空展翅翱翔,当它们反复一次次掠过明亮的天际,就会在草丛与沙地投下一串串迅疾移动的影子。这是与乞力马扎罗山有关的一个片断,如果说乞力马扎罗山的幻觉,代表出东部非洲给予这个世界总体的印象,那么,它的神秘不仅属于坦桑尼亚,也属于邻近乞力马扎罗山的肯尼亚。
让心翱翔的地方
据说,肯尼亚曾经是马萨伊部落的家园,也是19世纪时欧洲富商权贵狩猎的天堂,长期以来,这个美丽的国家一直被称为东部非洲的一块“瑰宝”。这里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有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种类丰富的野生动物,有让当地人引以自豪,号称全非洲最好的布满棕榈树的白沙滩和美丽的珊瑚礁,还有白云缭绕、布满高大热带植物的肯尼亚山,而位于肯尼亚国土中南部高原上的首都内罗毕,更被世人誉为“花之都”。据历史资料记载,内罗毕始建于1899年,当初,只是作为“肯尼亚-乌干达铁路”的要站而建。从气候上来看,内罗毕距赤道不过150公里,但气温很少超过27℃,凉爽的气让内罗毕成为肯尼亚著名的避暑胜地,在当地语言中,内罗毕即为“凉爽之地”。
内罗毕城内花红草绿,林木葱翠,最有特色之处是城外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森林,面积竟达115平方千米。林内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此处现已成为全世界唯一的一座城市野生动物园。呼吸着林中新鲜的空气,一股股充满大自然原始美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在察佛国家公园里,一片鲜红色的土壤上,动物园真正的主人——数百头巨大的非洲大象在悠然自得散步,而此时,在位于城市西北方的纳库鲁湖国家公园中,波澜壮阔的湖泊上,成千上万的粉红色红鹤正争抢着水中可口的小鱼,这就是内罗毕,它仿佛给予了每一位游客亲眼见证上帝所创造出的一切动植物天堂的一扇门窗。而数量众多的植物与动物,其实只是内罗毕千面万孔中的一张,在这座常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作“东非的小巴黎”的城市,你随处可以感到一个现代大都市的乐趣与活力。
一阵风吹过,在内罗毕凯伦庄园的草地上,一棵树龄上百年的火焰树,树顶艳红的花朵依然如火焰一样在燃烧。草地中央那所房子里,一帘窗纱被风轻轻地向屋子里吹去,仿佛掀开了房间的一角,而那位曾让内罗毕永远为世人铬记的著名人物,此时,她娇柔的身影仿佛正伫立在窗前,默默守候着自己的爱情,守候着将要回家的爱人。这便是凯伦·布里克森了,一位丹麦著名的女作家。从1914到1930年,她长期居住在位于内罗毕郊区的这个庄园中。她1914年嫁给瑞典男爵布洛·布里克森·芬内克,并随丈夫一起来到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1918年,凯伦结识英国猎手丹尼斯·芬奇·哈顿。
1925年,凯伦同丈夫离婚后,丹尼斯和她住到一起。于是,在凯伦那 600亩的庄园里,在那棵溢满清香的鸡蛋花树下,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丹尼斯枕着凯伦的腿,沉醉在凯伦所描述的幻想中。如今,黄白相间的鸡蛋花依然挂满枝头,当年凯伦和丹尼斯相互依偎的木头长凳却已腐朽,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架子戳在地上,长凳面对着的恩贡山正是丹尼斯长眠的地方。“在英国松软肥沃的大地和非洲山脊之间,是他一生走过的道路……在伊顿的桥上箭离开弦了,沿着它自己的轨道,击中了在恩贡山上的石碑”,凯伦在《走出非洲》中如是写道。丹尼斯逝去的那一年,凯伦卖掉庄园和所有的家具,孤身返回了丹麦,从此再没回过非洲。回到丹麦6年后,凯伦将在非洲所遭遇的一切变成世人尽知的作品《走出非洲》。如今,相爱的情侣已经逝去,一段如火焰般炽烈的爱情消逝于风中,而凯伦庄园却成了游人在内罗毕必到的旅游景点。
1986年,以凯伦·布里克森小说《走出非洲》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举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在这部以内罗毕为中心地的伟大的电影中,最让人难忘的是电影开头配乐选用的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这是莫扎特所谱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一生中所创作的唯一单簧管协奏曲。它举世无双的旋律,糅合了作曲家晚年创作具有的平静澄澈的情境,优美无比。
也许,没有什么文字比《走出非洲》更能代表出内罗毕给人视觉带来的一切,没有什么音乐比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更能代表出内罗毕给人心灵的感受,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天堂,如同凯伦书中所描述的一样:广阔、自由;如同莫扎特旋律中鸣响的那段柔板,让人思绪翱翔,灵魂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