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基金流动性风险凸显
证券时报记者 朱景峰
本报讯 在完成了“友情赞助”使命之后,机构资金以闪电般速度从两只次新基金中撤资。持有人过于集中使今年成立的迷你型新基金面临流动性风险。
北京一家公司6月初成立的规模超过3亿份的新基金于6月中旬开放申购赎回,到6月中旬,规模即缩水到2亿多份,短短10个工作日内净赎回1亿多份,净赎回比例高达30.52%。
“有两三个机构选择了赎回,机构买我们的新基金是赚了钱的”,北京这家公司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这只基金在开放赎回之后最高收益率曾超过2%,机构在净值高点赎回确实赚到了钱。
无独有偶,上海一家公司4月初成立的规模超过4亿份的股票型基金, 6月上旬开放赎回之后,到6月30日该基金规模减少4000多万份,净赎回比例也达到8%。公开数据显示,这只基金在打开赎回后单位净值一直在1元面值以下,最大亏损接近7%。
“机构永远不是散户,跑得快就不会叫机构了,我们打开申购和赎回时是经过深刻考虑的,要赎的终究会赎回,留下来的才是比较理性的投资者,这对于基金长期投资是稳定的”,上述北京这家基金公司人士认为。
实际上,今年多只新基金延长募集也是为了吸引散户认购,从而增强基金的流动性,降低持有人过于集中带来的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