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天益死抱贵州茅台(146.02,1.51,1.04%,吧)、苏宁电器(45.76,0.23,0.51%,吧)的刻舟求剑,缺少变化和动态投资,也同样错失另外的机会
理财周报记者 李晔斌/文
2008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跌幅达48%,成为全球跌幅仅次于越南的第二大重灾区。大跌之下,昔日光彩照人的选股明星们跌落神坛。在大牛市中靠选股并持有而发迹的投资策略在熊市中不奏效了,选股明星的业绩一落千丈。
选股vs选时
上投、富国、易方达、广发vs华夏、大成、博时
“一类力图取得超越基准组合表现的基金。”目前中国基金市场上90%以上的主动型基金适用于上述定义。
为了在相对排名之上力争上游,主动型基金基金经理努力在选股与选时基础上寻求取得超越市场的业绩。
“选时”和“选股”是两种经典的投资策略:
选时是选择合适的时机买入股票,根据期望的市场走势调整其投资组合,在预期市场走势上升时增加波动幅度较高的风险资产,提高收益,反之则增加波动幅度较小的风险资产,减少损失的能力。
具有代表性的基金公司有华夏、大成、博时等。
而“选股”则注重对市场证券进行分析,购买被低估的证券,卖出被高估的证券来积极管理投资组合,获得收益的能力,并随公司的成长而盈利。
具有代表性的基金公司有:上投摩根、富国、易方达、广发等。
基金业绩背后是对于上述两大投资策略的把握能力。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对于基金经理的选时、选股能力要求不同。
但如同投资界尚无巴菲特(价值投资代表)和索罗斯(趋势投资代表)之集大成者一样,中国300余位股票型基金经理中此类人物目前还遍寻不到。
“个别时候会有,但长期看这种基金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也是普通投资者可遇而不可求的。”上海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即便在中国该类人物存在也不会混迹于公募基金界。
两种投资风格孰优孰劣无法判断,两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问题。
在股市实战中,既要重视战略问题,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战略性建仓或减仓,抄到大底并在高位逃之夭夭。同时,也不能忽视战术问题,精心选好几只切合行情热点的好股票。
选股基金2008年大败而归
由于选股型基金并不喜欢预测趋势方向,大多偏向保持较高仓位水平并注重选股,这使得在前两年牛市行情中,选股型基金风头强劲。
如2007年行情中,基金经理完全可以全部满仓操作,投资的重点在于选股,跟踪市场风格变化。如上投、广发等公司基金整体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但在单边下跌的2008年行情中,对于组合投资的基金而言,99%个股惨烈下跌的事实,使得选时能力远比选股能力重要,基金对资产配置的择机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简单地说就是基金经理对大势的判断准确性如何,又是否据此相应地调整股票仓位。
事实上,除了指数基金外,国内基金绝大部分都是可以对股票仓位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的:股票型基金大多股票配置比例在60%~95%之间,偏股混合型基金通常在40%~95%之间,更灵活的配置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可以低至20%。
既然契约给予了基金进行择时操作的空间,好的基金就应该发挥出这种投资能力。如何评估基金的选时能力呢?
“重要的是看在此次大跌过程中基金的反应如何。基金是在大跌开始前的震荡阶段就开始策略性减仓,还是在大跌初期减仓,还是在大跌后期才减仓,或者一直保持高仓位。这反映出基金对市场走势不同的判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创新类券商基金研究员认为,“坚持保持高仓位的基金显然没有料到股市有如此巨幅的下跌;而后期减仓的基金往往是被迫减仓,其对股市大势的判断能力值得怀疑。”
显然,选股型基金并不善于此道。选股基金三大命门
三大致命弱点使得选股型基金在今年上半年集体遭遇滑铁卢,偶然中透着必然。
●命门一:行情的喜怒无常远比性格的改变容易——富国天益刻舟求剑的教训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所投资的重仓股票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需要而配置,一种是因为喜好而配置。
既然是人选股,则必然带上人之烙印,基金经理亦不能免俗。
选股个人风格最明显的便是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虽然其长期业绩优秀,但如果分阶段来看,仍然带着强烈的落差。
“5·30”之前,是绝大部分公募基金最难熬的时光,彼时题材股大行其道,184只股票型基金在2007年1月1日至5月31期间,仅收获60.96%的收益率,彼时上综指涨53.6%,而王亚伟则取得惊人的118%的回报。
其后的2007年6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大蓝筹行情中,华夏大盘却仅以40.73%的净值收益率排在股票型基金的152位,低于44.24%的平均收益率。
2007年10月以后,市场热点再度转换至中小盘题材股,而其他基金偏爱的大盘蓝筹股呈现单边向下走势,华夏大盘基金再度异军突起,取得8.75%的净值增长率,远高于-2.06%的开放式基金平均收益率。
另外一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基金便是一直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的富国天益基金。该基金始终偏好贵州茅台、苏宁电器等消费类蓝筹股。
该投资策略使得基金经理陈戈不仅错过去年上半年题材股的轮番炒作,也同样错失了三季度金融、地产股发力拉升,虽在四季度依靠贵州茅台及苏宁电器的抗跌表现,业绩排名有所回升,但较之2006年的优异表现仍然业绩下滑明显。
亦有偏好金融、有色等行业的基金赌对去年三季度金融蓝筹股行情,如诺安股票、融通行业景气等基金。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行情的喜怒无常远比性格的改变来得容易得多,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一旦形成便决定其一生投资业绩。
但业绩的取得运气成分不可忽视。
“优秀的基金经理并不见得较普通的经理们出色多少,仅是因为投资生涯中切合其风格的行情较多而已。”一位从业经历十数载的基金经理向记者感慨。
当大、小盘个股热点轮转,无数选股型明星基金经理如流星般划过排行榜。
●命门二:波动行情中坚持站岗 痛失机会成本
有些基金经理永远好于做所谓的A股站岗人,他们自称最忠实的价值投资者。
“这就好比一家店开门营业时,很多人都在门前排队购买,歇业时众人离去,但坚持价值投资之人仍然坚守,漫漫长夜之后,先前离去的众人回头又来到这家店,但前者因为始终未曾离去,故排在了最前面,继续赚取超额收益。”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老总这样形容价值投资者的赚钱模式,他认为很难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是胜利者,因为其损失的机会成本及漫漫长夜的等待所带来的痛苦非常人可以忍受。
“之前有过优秀业绩的选股型明星基金经理不但不屑选时,甚至怀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所谓价值投资就要对所选个股不离不弃,因为巴菲特榜样在前,虽然短时间内业绩有可能并不理想,但他们会不断将业绩标准放长到5年、10年,最后造成盲目自大、永不认错的投资心态。”
上述基金公司老总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巴菲特对于投资者的作用并非完全正面。
由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局限,基金没有理想的避险工具来应对股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资金管理层面而言,时机选择能力,或是资产配置能力成为基金应对市场波动的主要手段。目前衡量基金资产配置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基金的股票投资金额占基金净值的比重,即股票持有比例。
“风险就在眼前的时候,能够积极应对,或者巧妙变阵的基金,肯定是要比死抗着不动,光拿价值投资这面大旗当虎皮的基金要可爱得多,至少他们拿投资人的钱当回事儿了。”
一位转职私募的基金经理感到浮动仓位的私募基金压力更大。
●命门三:牛市永远满仓 熊市盲目杀跌
精选个股是优秀的基金经理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在别人没有发现之前买入,并坚决持有,等待价值的发现,等待价值被市场认可,被市场演绎放大。
但这也同时意味着你会损失时间成本,因为当你认可买入后,如果该品种长期滞涨,你会从心理上不平衡,这是多数新晋的基金经理所要面对的,对于他们来说,取得认同的时间并不多。
许多在牛市下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并不擅于选时,我们可以清楚地记得2007年许多基金经理提出了永远满仓的口号,研究员出生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投资特长是选股而非选时,同时简单化的牛市思维也使这些基金完全忽视了资产配置(选时)的重要性。
这种投资思路在市场环境突然改变的2008年就遭到当头一棒,那些坚持满仓的基金经理和满仓的基民一样面对风云突变的市场一筹莫展。
举例而言,在宏观经济调控仍在持续的背景下,所有的投资人士都在自下而上地寻找具有抗周期性的企业,很多上市公司也自称具备自下而上的抗周期能力,但基金人士则对其中的多类企业提出了自己的怀疑,如产能扩张维持利润是抗周期吗?不是。
周期向下时,普遍的情况是企业销售/固定资产下降,公司需要通过更多的投资来维持利润与利润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更大的产能;经营杠杆的负面放大作用显现,利润加倍下滑。此外,多元化维持利润是抗周期吗?不是。
经济中的经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一切重新开始,降低了企业效率,增加风险。
年轻的基金经理在上述自我否定过程中成了此次做空股市连续出现下跌的主力军。
风云突变的2008年股市遭遇了多年未见的快速下跌,他们一时乱了手脚,看着账户内资金不断缩水,于是将价值投资理念抛于脑后,选择了盲目地杀跌。
选股基金名存实亡
选时基金大获全胜
2008年,擅长选时的基金大获全胜,强调2008年选时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选股就不重要。股市每次大的转折都伴随着市场主导风格的明显转向,这时候基金的选股思路能否适应市场变化也是决定基金震荡市投资能力的主要因素。
选时主要是为了避险,而能否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有所收益,则主要是看基金如何顺应市场调整持仓结构。
合适的投资时机是很难把握的,2006、2007年的好时光也是之前5年熊市造就的,5年的时间谁又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总有一款基金是适合投资者的。所以,投资者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在坚持长期投资的基础上,做好基金的筛选工作将有助于基民在今年获得丰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