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千方百计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是新闻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本能要求,也是尽快向世界报道灾区真相的神圣使命。
2008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新闻媒体,注定都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北京出现震感。
仅仅17分钟后,14:45,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两分钟后发出简明消息: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后相继修订为7.8级、8.0级)
几乎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内也是一片忙碌。很快,工作人员经多方求证,确定了震级、震中等关键信息,15:00,一条关于汶川地震的口播新闻传遍全国各地。
对于全国许许多多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正是通过这条电视新闻,了解到一场巨大浩劫的发生,第一次接触到那个令国人痛恸的地名:汶川。这段视频,至今被许多网站挂在首页,作为那个黑色时刻的见证与记录。
15:0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发出第一条地震快讯。
但这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开始。15:05,央视第一次电话连线重庆台记者苟海东,报道重庆遭遇震灾情况;16:4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记者随温家宝总理登上专机,奔赴灾区,并于飞机降落后第一时间,经电波与荧屏,播出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将中国领导人抗震救灾的决心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令人们意识到灾难的严重程度。19: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全天24小时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22:00,央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开始在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同步并机直播。
第一时间,第一反应,更多的媒体在行动。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新社……各家中央媒体均在地震当天启动了应急预案。
“要千方百计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是新闻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本能要求,也是尽快向世界报道灾区真相的神圣使命。汶川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第一路记者数十人踏上了奔赴灾区的路途。震后的十数个小时,新华社从总社及各地先后出动了16路记者,分头向灾区中心进发;解放军报紧急从七大战区和军兵种记者站抽调采编人员,赶赴抗震救灾前线;中新社当天组织起以灾区分社记者为主的10余人前方报道组,赶赴灾区……
没有人能够准确统计出,在5月12日这一天,以及在此后的数天中,全国共有多少名记者紧急赶赴灾区。不过,从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媒体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捷反应——从电视、广播到报纸、网络,快速、及时的现场报道,形成人们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信息网络,也成为领导层抗震救灾决策的重要参考。正是这些报道,使13亿人乃至全球的目光,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在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那个小小的山地县城。是媒体,搭起了灾区孤岛与世界之间的信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