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初级产品进口步伐明显加快且主要品种进口均价大幅上涨。海关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840亿美元,增长69.9%。其中,进口铁矿砂均价上涨77.4%,进口原油均价上涨67.3%,进口成品油均价上涨77.3%;进口煤炭均价上涨43.7%;进口大豆均价上涨78.3%。
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抑制出口促进进口。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显著加快。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对出口不利,但能够节省进口产品的购买成本,对进口有利,部分原来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纷纷增加进口业务比例。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拉大稀缺产品项下逆差规模。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再加上奥运、世博会等因素刺激,对重要工业原料、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我国又是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率较低的国家,上述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弥补。此外,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和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顺差的缩减。
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集中显现。近年来,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紧缩性出口政策密集出台减缓了出口增势;禁限类商品范围扩大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减速;扩大进口战略的实施带动国内进口大幅增长。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2008年世界经济将保持增长,但增势趋缓,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美国次贷危机负面影响蔓延拖累外部需求陷入低迷。目前,次贷危机的波及范围正在由金融领域扩大至实体经济。此外,由于欧盟、日本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对美国贸易的依赖性较强,次贷危机的负面冲击正继续向其他发达经济体蔓延,全球经济减速的风险大为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导致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受阻。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贸易伙伴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盛行,贸易保护手段不断升级。初级产品进口价格飙升推动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受美元大幅贬值、供需矛盾激化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呈现高位上涨态势,推动了我国进口总体增速的提高。
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贸易顺差大幅减少,显示出口增速放缓,有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但因出口仍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重要的一环,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也显示了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的趋势。专家认为,考虑到外贸的增幅取决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外需可能放缓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未来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幅加快的态势可能会持续,但出口增幅不宜低于20%。
当前,我国贸易顺差产生的市场环境和制度性因素并没有根本改变,一般贸易顺差减少,但加工贸易顺差相对稳定;国内部分过剩产能仍迫切要求在国际市场得到消化;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专家认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应继续保持外贸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不断提高出口质量,积极鼓励扩大进口。一方面,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调整进出口结构”,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拳头产品出口;另一方面,未雨绸缪,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外贸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避免对外贸易的大起大落,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