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市场细分者所需具备的洞察力、分析力与创造力使得市场细分远不是一些程序、软件或是前人所归纳总结的大致方法所能涵盖的。本文将介绍一种更贴近目标人群心理行为特征的细分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细分这一话题。
在圣吉的大作《第五项修炼》中曾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生动、另类的“啤酒游戏”,其通过这个故事来展示“结构力量”。啤酒游戏中的各方都处于一定的结构(或者说系统)中,即使他们都是一些具有强判断、分析力的主观能动性个体,但是在客观压力(结构束缚)下也不得不(或者说身不由己)地作出一些与真相相背离的(几乎每个个体都无法逃避的)系统性偏差决策。如果将结构(系统)的力量放在更高的视角来思考,那么其其实是束缚个体的情境。每个人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之中,每个情景不仅束缚并且主导了处于其中的个体(群体)的思维方式、思考层次与角度。按照情境对人体心理活动影响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将它们区分为强势情境和弱势情境。一些强势的情境无疑能让人做出“不得不做”的事情。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人与情境之间的作用关系,那么可以说情境从一定程度上界定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起点、方向和过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态度和行为,而人也伴随着一定的情境进入了特定的“角色”,更好地配合、融入情境之中。从“长时间段”的维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伴随着很多角色:如孩子、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等家庭角色;学生、军人、职员、企业家等社会角色。从“短时间段”的维度来看,在一天中一个人也会面临着多种角色的转换(因为角色是由情境所界定的,但往往由于人们大部分时间接触的是弱势情境,所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早晨起床作饭、上班、晚上去学校接孩子、回到家给丈夫捶背,其依次经历了家庭主妇、白领、母亲与妻子的角色。当然,“短时间段”的维度还包括在特定群体中的认同角色,如球迷、粉丝、小姿等,以及一些事件角色,如应酬、探病、失眠等。
因此,笔者提倡的细分方式是一种角色细分:将产品利益与所处的情境相结合,使情境中的角色承担了身不由己的购买责任。角色细分的关键是界定情境,(说实话,笔者更愿意将其称为情境),但要描述一个情境需要的语言繁杂,因此使用情境中的“角色”这一概念来间接地表征情境意味。精准的角色细分的作用方式为“产品利益凉席强势情境,强势情境影响其中角色,角色产生“应该购买”的心理需求”。
酒桌文化、孝敬父母、考生的黑色六月,这些都是很强的情境范畴,因此也早以被人营销策划过了。因此,要想在中国这个概念泛滥(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心态的不成熟,根本原因是“钱来得太快,一时不知道怎么花了”)的营销环境中找出一块前人没有开垦过的高地实属不易。但即便再强势的情境也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因此即便人在不同情境中转换不同角色也不能做到很彻底(因为人脑不像内存而更似硬盘)。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当你在深夜看足球的时候是否会担心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呢?(球迷与职员的角色并存。)
因此,笔者现在提出角色细分,并不是针对寻找一个强势情境而言的,而是构造角色(情境)的交集。如果说一个情境是一根栓住消费者的绳子的话,那么从另一个方向(寻找消费者的另一个角色)在加上一个绳子就能更有力地把握他们。比如前面所说的球迷与白领两个不同角色,如果把他们称为“大众市场”的话,那么通过将他们组合,提取交集,成为“白领球迷”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住这一小众,进行更全面、细致的消费者行为、需求分析,创造更切合的营销定位,构造更精确的营销组合。
在进行交集筛选时,为了能让两个角色减少冲突的概率,使其具有交集的可能,笔者推荐采用“长时间段+短时间段”的角色组合。“长时间段”是相对于“短时间段”而言的,其角色并不因为短时间段角色的出现而消失,这样就保证了他们具有同时存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