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浮夸预期收益今年遭遇股市大跌
证券时报记者 唐 晓
本报讯 随着股市的大幅下挫,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大量发行的基金股票类银行理财产品正遭遇尴尬,普遍出现浮亏,离当初宣传的预期收益率相去甚远。部分近期到期的产品不得不延长期限,方便客户继续持有。
某银行去年发行的首款类基金理财产品本月底到期,而截至上月末,该产品收益率为-12.39%。这款产品去年7月成立,在刚成立的前几个月浮动收益一度达10%左右。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今年以来股市节节走低,该产品净值也一路下滑,并于3月末跌破初始净值,随后浮亏幅度呈不断加大的趋势,截至6月末,累计信托收益率为-12.39%。
迫于来自客户的压力,该行已决定将上述产品延期1年,并且不再另收管理费,客户可以选择本月到期日赎回,也可以选择继续持有,选择继续持有则须跟银行签订一份新合同。“继续持有可能有减少亏损的机会,不过也要承担可能继续下跌的风险。”该行客户经理称。实际上,上述产品并不是该行表现最差的一款类基金产品,该行另三款类基金理财产品6月末浮动亏损幅度已高达30%以上。
该行的产品只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大量发行的基金股票类产品的一个缩影,而且上述产品是去年发行较早的一款基金股票类产品,其他银行的类似产品大多晚于上述产品发行,情况可能会更糟。
类基金产品类似于“FOF”,这类产品主要投资基金,少量资金投资股票,有些产品还参与打新股等。流动性方面,此类产品在存续期内一般会设置几次开放期,方便客户中途赎回。然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发行的此类产品,由于进场时期股市处于相对高位,目前处于浮亏状态的此类产品占绝大多数。
如截至5月31日,中信银行(5.74,0.20,3.61%,吧)发行的9款类基金产品中,只有两款目前为正收益,其他的普遍浮亏1%-10%。
伴随负收益不断出现,目前银行对于发行此类高风险产品也越来越谨慎。投资国内基金的类基金产品以及投资海外股市的QDII产品发行数量越来越少,类基金产品几乎“绝迹”,QDII产品仅外资银行偶尔发行,挂钩海外市场的结构性产品的数量也在减少。“现在国内外市场走势不明朗,所以我们已经不怎么研发设计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目前主要发一些稳健的理财产品。”招行零售银行部一人士称。
“国内股市持续走低,国外股市似乎并未走出次贷阴影,在目前全球通胀之下,国际商品价格也达到了历史高位,因此银行并不愿意在此时推出涉足上述领域的产品。”华夏银行(10.30,0.61,6.30%,吧)深圳分行的一位理财师分析称。
她建议投资者,在目前国内股市走势不明朗,加息预期较强之下,可以购买一些短期的、稳健的理财产品,等市场出现投资机会时再适时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