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苗燕
从“中国经济埋下的定时炸弹”到脱胎换骨受到全球瞩目,中国银行(4.16,0.14,3.48%,吧)业的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6日召开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热点问题学术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评价银行业的改革说:“迄今为止,改革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促进了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深化,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针对银行业改革,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昨天,针对目前的热点问题,来自业界和学界的多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声音是在所难免的,但讨论各种问题,必须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及改革之初的历史背景。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银行业更稳健更安全。
热点1 “贱卖论”根本不成立
随着美国银行出售建行股份,市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导致了中资银行资产贱卖的声音再次响起。专家们在对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后,得出的结论是:“贱卖”论根本不成立。
仅以入股价格计算,据了解,在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外资股东的入股价格高于同期入股的中方股东。四家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和改制时,代表国家出资的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中建投以及其他国有发起人股东均以每股1元的价格入股,而战略投资者入股价格最高的是汇丰银行,当时其以1.76倍市净率入股交行,最低的美国银行入股建行价格也达到1.15倍市净率。这一价格,远远高过国有股东。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指出,不仅价格不便宜,而且战略投资者入股还有严格的持股锁定期限制。根据要求,战略投资者持股锁定期必须达到至少三年,且无法对四家银行进行控股。同时,由于锁定期长,有助于维护上市之后的股价稳定。不过,战略投资者却承担了由此带来的未来股价下跌的风险。因此,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不仅是考虑投资收益,还要与四家银行进行长期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共同承担四家银行经营中的长期风险。
由于国有银行在改革前资产质量较差,因此,在改革之初,境内外机构并不看好我国银行业,苏格兰皇家银行计划入股中行的信息披露后,其股价的下跌幅度甚至达到15%。几家中资银行在寻求境内战略投资者时也屡屡碰壁。交行2003年7月中旬陆续与8家潜在机构投资者进行了沟通,但只有汇丰银行和另一家机构提交了正式文件。
不可否认的是,在四家银行上市后,战略投资者获得了一定的账面收益,但收益最大的还是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东。据建行统计,大体上建行每赚10元,国家得到的收益是8.5元,按去年末股价计算,国有股权益比4年前注资时增加5.25倍。
而四家银行改革之初,国家注资共6666.2亿元人民币,以2007年12月底股价计算,国有股权总市值达43733.9亿元人民币,比注资增长了6.6倍;是改革时国家花费的财务重组成本11791.2亿元的3.7倍。此外,自2004年股改到2007年底,国有股东分红总额达1833.9亿元人民币,总回报率达27.5%,按2.5年计算,年均回报率为11%。通过增值及分红,国有股权价值比改革之初增长了约7倍,远远高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收益。(稿件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