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帽子  祝永亮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资源 » 正文

信息化建设让农民“耳聪目明”———自治区经济发展纪实紓紜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6-27  浏览次数:132
核心提示:   (新疆日报网讯)给农作物浇水灌溉不需要人亲自到地里去,在20公里外的城里就可以完成?这不是儒勒·凡尔纳

  (新疆日报网讯)给农作物浇水灌溉不需要人亲自到地里去,在20公里外的城里就可以完成?这不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而是记者实实在在看到的情景。

  5月22日,在石河子总场泉水地社区的棉田里,记者见到了这套棉花膜下滴灌自动灌溉系统。采用这套系统,工作人员根据自动监测系统对气象、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的监测情况,在中央控制室利用移动公司GSM网络的“农信通”平台发一条短信到控制器上,控制器就可以按照指令自动打开阀门,对棉花进行灌溉。

  石河子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苏军介绍说,对农工来说,每年给棉花浇水灌溉都是一件事关一年收入的大事,但到底浇多少水合适,怎样才能避免浪费又极难掌握,采用这种系统,不仅节省了劳力,而且灌水均匀度好,有利于棉花增产。

  日前,记者在南北疆农村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方便实惠。

  农产品卖到了海边边

  长期以来,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劳动者,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不掌握销售渠道,往往在面对市场时显得手足无措。有时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种出来的东西卖不掉;或者明明是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却卖不到好价钱。

  市场,难道天生就和农民隔着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

  近年来,随着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家电信企业都开设了针对农村的信息服务,电信的“信息田园”、移动的“农信通”、联通的“农业新时空”……这些形式多样的服务方式,为农民搭建了通向市场的桥梁。

  奇台县三个庄子乡马莲滩村,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今年4月7日,村民严军通过电信的“信息田园”在网上发布了销售40吨玉米的信息,第二天就接到了乌鲁木齐一个客户的电话,以每公斤1.58元的价格全部收购了40吨玉米,这个价格比当地的价格每公斤足足多出了0.13元。这意味着,一条信息,就让他多卖了5000多元钱。

  村支部书记姚善元告诉记者,有了“信息田园”,觉得市场一下子大了许多,以前农民们种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在本地销售,现在可以卖到几千公里以外。去年村里的70多吨打瓜子,通过“信息田园”发布信息后,被一个宁夏老板卖到了广州。

  现在,这个村已经有60%的农户家里都装了宽带,互联网不仅使他们的农产品卖到了沿海地区,还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杨得召和妻子都是村里的乡村医生,女儿去年考上了浙江宁波的内地高中班,听人说通过互联网可以经常看到女儿,两人一商量,花了几千元买了电脑,开通了宽带。现在,上网已经是夫妻俩每天的必修课,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视频和女儿面对面的聊天,平时还可以通过医学教育网直接听到全国有名的医疗专家讲课,医术也有了提高。

  “有了这家伙,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望着家里那部酷似座机的CDMA手机,61岁的刘宏州连声夸赞。

  刘宏州所在的黄家坎村是鄯善县七克台镇一个偏僻的小农村,离县城45公里,过去从不通电话。这个村一直以葡萄种植为主,但由于气候比吐鲁番其他地方凉一些,葡萄晚熟,收葡萄的客商往往把别处的葡萄都收完了,才想起光顾这里。被遗忘的村民们只好把葡萄晾成葡萄干,等着客商来收。2005年,联通的“村村通工程”来到这里,老刘第一个装了电话。现在,啥时候葡萄熟了,打一个电话,客商就上门了,从以前以卖葡萄干为主到如今以鲜食葡萄销售为主,不但可以及时拿到现钱,收入也有了一定提高。

  对老刘来说,电话还有一个大作用:这些年,儿女都在外面打工,平时很少回家,有了电话,联系就方便多了。

  “天山深处电话响感谢政府感谢党”

  推进农业信息化,首要的任务就是把电信服务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

  2004年,为落实中央支持“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信息产业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以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话为目标的“村村通电话工程”,新疆的各家电信企业承担了这项任务。

  新疆地广人稀,全国最热、最冷、最干旱、最多风的地方都在这里,全疆未通电话的村大部分又都在这些最艰苦的地方。在这样的地区搞“村村通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到2004年,全疆还有2500多个行政村没有通电话。

  接受任务后,各家电信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得以推进。新疆电信累计投资10.5亿元,开通8392个行政村固定电话,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宽带用户,行政村通宽带率达43.9%;新疆移动积极开展了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利用“农信通”为农民提供生产、销售、气象等多种服务,截至去年底,全疆发展“农信通”用户32万多户;新疆联通承担了我区“村村通工程”的主要建设任务,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工作人员背上馕饼、咸菜、饮用水,一步步爬上山,早晨还穿着防寒服,到中午穿衬衣还流汗……

  于田县有个著名的长寿村——拉依苏村。2005年12月3日,村里的老人斯帕尔·吐尔地在100岁的时候,家里装上了电话。

  老人激动地说,上世纪70年代,自己在和田市第一次看到电话时,就梦想着家里有一天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东西,没想到在100岁的时候,圆了30多年前的梦想。

  “村村通工程”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在建设过程中,许多农民自发地帮助工作人员运送设备,建桥修路。2005年,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村村通工程”现场会上,四面八方赶来的农牧民自发地打出标语:“天山深处电话响、感谢政府感谢党”。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到2006年底,全疆所有的行政村都通上了电话。如今,“村村通工程”正在向每一个自然村拓展。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正在让那些曾经为变化莫测的市场而感到困惑的农民,变得耳聪目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服务内容和功能的不断拓展,农民兄弟们一定会从信息化建设中享受到更多的益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