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首次召开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议 |
本网讯:2007年9月28-29日,农业部在甘肃省定西市召开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发展马铃薯的做法和经验,研究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全面部署马铃薯生产工作。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危朝安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意义重大。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马铃薯适应范围广,在增加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方面潜力巨大。加快发展马铃薯生产,发挥马铃薯抗旱作物的区域增产潜力,可以向空间要粮食;发挥马铃薯冬种作物的季节性增产潜力,可以向时间要粮食;发挥马铃薯高产作物的增产潜力,可以向科技要粮食。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各地通过发展马铃薯生产,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广西老百姓用“四个三”来形容马铃薯生产,即种植三个月,亩产三千斤,每斤三毛钱,亩增三百元。甘肃省定西市通过发展马铃薯,2006年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482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三是满足市场消费的现实选择。马铃薯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是营养丰富的健康食物。目前,我国人均消费马铃薯31公斤,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75公斤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马铃薯需求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
危朝安强调,发展马铃薯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区域和重点地区,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生产的区域布局,加快脱毒种薯、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推广,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强马铃薯生产、加工、储藏和流通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亿亩,比2006年增加2500万亩;单产达到1200公斤,比2006年提高200公斤以上;加工比例达到20%,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点。
危朝安指出,发展马铃薯产业要坚持区域发展、种薯先行、科技兴薯和产业推进的战略方向,着力推进布局区域化,建立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南方五大马铃薯优势产区;着力推进种薯良种化,加强优质专用马铃薯品种选育,建立健全种薯质量控制体系,加快脱毒种薯繁育和推广步伐;着力推进种植标准化,大力推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全面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着力推进经营产业化,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促进产销衔接;着力推进合作国际化,积极扩大商品薯出口,开展脱毒种薯生产、种薯质量控制、马铃薯生产机械和加工设备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危朝安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及早谋划今年秋冬季马铃薯生产,认真抓好面积落实、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确保马铃薯产业顺利发展。重点抓好六项措施:
一是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各省农业部门要按照《全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推进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要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形成区域比较优势明显,产业竞争力强的马铃薯产业带、产业群。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整合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资金,加强马铃薯优势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批标准化商品薯生产基地和加工专用薯基地。各级农业部门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巩固和强化已经实施的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带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进入马铃薯产业。
三是提高脱毒种薯生产水平。着力加强脱毒种薯快繁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抓紧修订脱毒种薯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种薯生产、贮藏和销售环节的监管,避免种薯质量失控现象的发生。
四是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优化品种布局结构,制定技术实施方案,明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重点推广马铃薯种薯脱毒、少免耕栽培、覆膜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贮藏保鲜等八大关键技术。
五是加强产业指导和服务。各地按照农业部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专家指导组作用,在重要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发布马铃薯品种、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加强多部门合作,着力构建运输与出口“绿色通道”。
六是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把高产创建作为今后发展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措施,我部将率先在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5个省(区)建立10个万亩冬种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点,集成组装高产栽培技术,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做到有投入、有检查、有验收、有表彰,将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各省农业厅的分管厅长、种植业处长、农技站长和部分省的扶贫办主任、处长,以及有关专家、新闻记者共计2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