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超市每年塑料袋用量在40万吨,而超市以外的菜场、水果摊用量大概是超市的3倍。按照生产一吨塑料需要消耗3吨以上的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需消耗480多万吨石油,日耗石油1.3万吨!
可见,被我们称作“方便袋”的塑料购物袋,其实是一个隐性的“喝油大户”。在这只“大油耗子”被老百姓齐心协力围堵的当下,我们不由把目光投向另一只更加猖獗的“油老虎”——公车。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当普通民众放弃“塑料袋敞开用”这一特权时,各级政府是否也应该向“公车敞开用”的特权开刀呢?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政府采购周刊》的报道显示:“2003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是1659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金额为350亿元,占21.1%;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20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金额达到500亿元,占政府总采购额的25%。”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因为17亿美元的公车支出遭到国会议员的抨击。近几年,各地公车改革初见成效,但公务车采购金额仍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年全国公务车采购的财政支出更高达700亿元。
有人也许会反驳:私家车和政府公务用车一样都要喝油,为什么单拿公车说事?抛开庞大的财政开支不谈,公车对交通、能源的占用远非私家车可比。首先,由于公车的运行开支无须个人“埋单”,因此使用率高得惊人。几年前,一名政协委员调查发现,占26.7%的公车动态地占据了北京80%的道路资源,给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在油价飞涨的今天,私家车主们都在量入为出地采取各种手段降低养车成本,而公车的使用者们却不会为了省油少跑几公里路,少开几分钟空调,这种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用车方式,必然带来石油等资源的极大浪费。
幸好,最近的两则新闻,让我们看到了治理公车之患的转机:一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国家预算支出因地震大幅调整,作为政府采购预算中最有弹性的一块,严控公车购置和公车消费成为此次调整的重中之重。而此前,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奥运期间,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车辆有的要封存50%,有的要封存70%。
由此笔者联想到,何不以赈灾和奥运为契机,在当前全球性能源紧张的大环境下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下达“限车令”,来一场彻底的公车改革?将“超编”车辆清理出公车队伍,严查滥用公车行为,提倡领导干部使用私家车或利用城市公共交通上下班……这样做不仅体现出政府实施绿色环保战略的决心和诚意,对号召全社会尤其是私家车主们节能减排所起到的倡导示范作用,恐怕比每年一天的“无车日”要大得多。
我们热切地期盼,“公务车满街跑”的局面也能像曾经的“塑料袋满天飞”一样,被行之有效的政令永久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