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英国提出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可以说,“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然在全球打响。
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同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我国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包括更大程度地普及汽车,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如电力工业,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使用石油或天然气每吨多产生30%或70%;而国际能源机构估算,从2007年到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对环境的威胁不可估量。如何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也是我们面临的考验。
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目前,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仍是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的主体。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任重而道远。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与技术研发能力的局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我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而这又是一项巨额投入。
面对压力和挑战,如何推进“低碳经济”?从现实看,我国政府应制订长远的“国家方案”,这是指导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战略选择;同时应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产业升级、倡导节能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等,并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对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尤其需要广泛的积极行动。当更多的企业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才会有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